【摘 要】高校的班級建設與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高校班級管理是學生管理的首要基礎,班級管理中又以班團干部的培養為重心。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基礎也是成功的前提,有效地運用心理效應能推動和指導教育工作,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提高學生干部的自立、自理意識,更好地幫助低年級學生走上適應大學生活的正常軌道,引導高年級學生使用認識自我的管理策略。
【關鍵詞】班級管理 心理效應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45-02
一 “首因效應”與適當“暈輪”:軍訓是最好的觀察時期
首因效應是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所形成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暈輪效應(光環效應)則指當對一個人某種特性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可傾向于據此推論其他方面的特性。雖然首因效應和暈輪效應可以適當運用,但絕不可全信,不可以偏概全。首因效應會使人們容易忽略、不注意后面的信息;會把后面的信息的重要性打折扣。暈輪效應使用不當時,就使認知對象被一種“壞”的光環籠罩著,他所有的特性都會被認為是壞的,稱作“負暈輪效應”,也稱作“掃帚星效應”。
高校新生的第一課就是軍訓,這一課被認為是最體現吃苦耐勞的一門必修課。一方面,多注意在軍訓中屢次缺勤的學生,這類學生可分為兩類:一類確實身體狀況欠佳,需要暫停訓練的,輔導員應多對其進行健康狀況的關注。因為大部分體質孱弱的學生,性格內向,內心渴望關愛程度也較高,人際交往中也表現得被動。另一類學生則是因“僥幸心理”,編造事假、病假作為逃避軍訓的借口。面對此類學生切忌直接拆穿謊言,而應多為其樹立正直誠實的榜樣,通過教化或誘導的方法將其認知思想糾正過來。因為此類學生大多好動,思維活躍,交際能力較強,輔導員一方面助其摒棄惰性,一方面能使其為班級提升活躍指數。
二 “羅森塔爾效應”,從班干開始:以感恩激發責任感
“羅森塔爾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期望效應,也可稱“愛的效應”。羅森塔爾通過實驗,隨機挑選一些學生作為“大器晚成者”觀察,結果發現老師們對“大器晚成的學生”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能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期望效應的運用機制就是通過這種“默認期望”來激發個體潛能、激勵個體成功。大一新生在班干競選中表現出的熱情和激情是最濃厚的,然而這種熱情會隨著年級的遞增而遞減。新生在競選演講時充滿激情,并擅于把曾經的優異成績展現于老師、同學面前,而往往同學們會以這些難以考證的功績來衡量一個候選者的能力,然而這樣的判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無論是通過民主投票選出或是指定任命的新生班干部,在剛踏上班干部道路時都會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兢兢業業地執行命令、履行職責,源于他們對任務的使命壓力和對自身的自信不足。此時最需要老師的鼓勵和期望,就如羅森塔爾所做的實驗那樣,把他們看成“晚成”的“大器者”,現時沒表現出的潛能會在醞釀后爆發。除了選拔形式外,鼓勵和肯定才是真正激發學生感恩之心的良藥,積極的鼓勵性言語對學生干部有著巨大的肯定作用,就如同協助當事人做出客觀、認可的心理暗示一樣,這種心理暗示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當事人的責任感。
三 爭當學生“自己人”:師生“相似”無距離
人際交往中有一個規律:如果交往雙方有較多類似的地方,相互之間就較容易吸引,能促進雙方關系的發展。俗語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指的就是“相似定律”現象?!白约喝诵本哂小跋嗨贫伞钡漠惽ぶ睿谌穗H交往中,如果雙方關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觀點、立場,甚至對對方提出難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絕。
由于在很多高校中都會出現“一輔多班”(一名輔導員帶300~400名學生,約5~6個班級)的情況。而每個班級的情況不一致,當輔導員需要根據不同的班級安排工作、處理問題時,盡量避免使用“你們班……”、“你們班比不上其他班……”等句式來進行溝通。因為,這樣以“你們”作開端的語句很容易為師生隔閡埋下隱患,甚至成為工作的阻力,追溯緣由就是“相似定律”和“自己人定律”。因為上述的表達方式會讓學生感覺老師與學生的立場不同,老師并沒有真正站在“自己人”立場去認識、思考問題。因此,輔導員表述時若能與學生一致,使用“我們班……”、“我們班的同學……”等句式,正好表明了“自己人”的立場,使學生倍感親切,引發師生間更深層次的情感互動。此時,師生所思所想都是以共同利益作為出發點,所談所議都是共同相關之事,雙方具備良好關系的基礎,才能真正敞開心扉,真正將心比心地溝通。
四 充分利用“負強化”:異曲同工的“懲罰”
強化理論也稱行為修正理論,美國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利用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所謂正強化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給予報酬,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這種行為在今后重復發生的可能性,這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獎勵”、“表揚”手段。而與正強化相對應的則是負強化,負強化就是通過強化物的減少,使目標行為概率增加的過程。負強化與懲罰的共同點在于把目標行為的概率減少,不同點則在于:負強化利用負強化物的出現次數的減少使目標行為增加;懲罰利用懲罰手段的增加使目標行為減少。很多時候,學生開始都會害怕懲罰,但在懲罰手段過多使用后,學生們容易產生“耐受性”,不當行為的糾正就治標不治本了。負強化剛好彌補了懲罰與正強化之間的空白,因為有時候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負強化利用的就是人皆有之的“嘗甜心理”。使所有學生都明確獲得利益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按照原定的規則或既定的要求來執行時,能夠一舉兩得,達到雙方的共同目的。
由于高校學生的人格形成漸趨穩定,作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需正確把握尺度。當今高校班級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學生不會再以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標準”作為自己的唯一發展導向,很多學生在自我意識中都已有了一個成熟的“理想自我”,并以此作為自身的發展方向。積極有效地運用心理學定律來管理班級,克服消極效應所引發的膨脹性消極情緒,能夠更好地幫助高校學生工作者透過學生的個人行為了解其心理狀況,順利開展班級建設,促進大學生發展并完善其人格。
參考文獻
[1]李建明、劉瑤.社會心理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93~197
[2]郭亨杰.人文社會科學十萬個為什么心理學分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79~180
[3]朱彤.影響生活的77條心理定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93~98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5~9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