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教育根據實施方式可分為社會團體及其他機構(如青少年宮、文化娛樂場所、博物館、圖書館)教育和遠程教育、面授教育等。其中,遠程教育指通過報刊、電話、數字通信、廣播電視、郵政、電腦等方式授課的教育。近幾年來,學習型社區建設快速發展,網絡教育以不受時空限制、迅速、快捷、高效等優勢成為社區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為眾多的學習者喜愛和研究者關注。但網絡教育亦容易造成學習者間情感交流的缺失等問題,本文認為建立將網絡教育與面授教育相結合的社區教育教學模式,是解決當前社區教育中師資及教學設施不足及克服情感交流缺失的最佳方式。
【關鍵詞】社區教育 網絡教育 面授教育 “混合型學習”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54-02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1.社區教育的內涵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維于20世紀初論證了“社會的基礎是學校”的觀點,并提出“社區教育”一詞。社區教育的興起一方面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與社區的發展息息相關。它同傳統意義上的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學校教育有所區別,屬于區域——社會教育一體化的教育教學模式。社區教育所涵蓋的內容是多層的、多元的,包括非正式與正式的、非正規與正規的、非學歷性與學歷性的。一般認為,社區教育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公共性、實用性、多元性、本土性、區域性等特征。
2.“混合型學習”模式
“混合學習”為教育專家針對網絡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教育學專業術語。一般認為,混合學習也就是要將網絡教育的長處與傳統的以面授教育模式為主的長處聯合起來。這樣就能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監控、啟發、引導課堂教學過程及效果的關鍵作用,也能提高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自覺性。
二 “混合型學習”應用于社區教育教學的優勢
1.突破傳統教育的瓶頸,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
傳統的教學方法的順利進行必須依賴特定的教學硬件設施,面授教育形式讓黑板、教師、教材、學生、教室不可分割。而網絡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擺脫面授教育在空間上以及時間上的束縛。此模式的明顯特征為:第一,通過整合和建設大量的社區網絡教育資源,可以為學員免費提供自主學習的課程,學員可隨心所欲、不受時空束縛地學習。第二,面授課程的數量將被適當縮減,網絡教育課程將占社區教育的主要部分。面授教育課程無法再進行系統闡述,其重心在于對關鍵內容及難點的點撥。網絡教育為教師提供了豐富課程教學的可能性,也逐漸變成其主要手段。這兩個特征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混合型學習”模式能實現學習型社區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
2.實現網絡教育及面授教育的優勢互補
第一,網絡教學優越性明顯。學員可通過專門的網絡教育平臺獲取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具有搜索簡便、容易獲取,內容豐富的優點。學員不受時空條件制約,能隨心所欲地搜索課程資源解決社區學員的家學矛盾和工學矛盾。第二,面授教育能促進學員與學員、教師與學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教師可對班級進行宏觀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還可直接激勵、感化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第三,面授教育能使得教師及時捕捉學員的學習效果,可及時根據情況改變教學策略。這可讓教師教學計劃更加合理,突出難點、重點,做到循循善誘。因此,把網絡教育及面授教育有效組合,使彼此優勢互補,能達到學習型社區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3.提高社區教育的靈活性,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社區居民是一個年齡跨度、知識程度、職業經歷等差異明顯的居民群體。運用“混合型學習”模式能使得社區機構或組織靈活地根據當地社區的人員構成、計算機水平、年齡等組織具體的教學活動。比如,對于年輕的學員來說,他們計算機水平較高,在網絡上也往往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采用適合網絡教育為主面授為輔的模式。但一些中老年人計算機水平不高,有時還需要專人指導。因此,社區機構可針對這個群體的特征采用面授教育為主網絡教育為輔的模式。
三 建立“混合型學習”社區教育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創立網絡教育平臺,為社區“混合型學習”教育模式的開展奠定基礎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習型網站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部分網站能為網民提供基礎知識。不過,這些知識往往具有不成系統、較為零散、實用性不高的特點。這對于有志于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希望獲得終身服務的社區居民來說,只能是海底撈針。建立專門的社區教育網站能集中整合大量的學習資源,提供專業化及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學習服務。早在前幾年我國一些大城市已開始初步建立完善的社區學習教育網,如上海終身學習網、福建終身學習在線、常州終身教育在線等。
2.探索社區網絡教育方式,根據相應的方式選擇面授教育的對象,處理好面授教育與網絡教育的關系
要實現良好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效果,要對社區學員的基本情況做相應的分析,以便根據學員的不同情況開展“混合型學習”教育教學模式。社區學員的層次較為復雜,其職業經歷、信息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區別顯著,網絡教育的內容及程度也要有所不同,網絡教育方式也要有相應的變化。從我國當前的社區網絡教育方式的實際情況來看,有較為常見的四種方式:活動型網絡教育方式、自主型網絡教育方式、協作型網絡教育方式、講授型網絡教育方式。各個社區可根據此四種方式就評價激勵、學習支持、教師角色、資源形勢、教育內容,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模式。
3.提高社區師資隊伍的職業素養,實現優勢互補,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為提高社區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將教師派到有經驗的企業、機構學習和培訓。在面授輔導和網絡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教師間的合作。要有效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和計算機教學理論,將具備較高計算機水平的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與高資歷老師豐富的面授教學經驗有效組合,促進教師的老中青的協調互補,達到帶、幫、傳的作用,優化面授教育和網絡教學的組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4.“以學生為本”,積極聽取學員的意見,適時進行調整并做相應改正
社區人口的復雜性容易導致產生“眾口難調”的效應。所以,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關鍵作用,讓其管理與控制自身學習行為。教師可借平時網絡及面對面授課的機會,廣泛咨詢不同學員的建議及意見,如面授指導和網上授課的時間比例,網絡課程的教學計劃、課間討論的內容等,都應認真采納,虛心接受,并做相應的改進對策。最重要的是要在已定的教學計劃及框架內,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認知水平、知識能力的學習資源。
四 結束語
本文認為,“混合型學習”教學模式比單一模式的網絡教育或面授教育更有優勢,主要有能突破傳統教育的瓶頸、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網絡教育及面授教育的優勢互補、提高社區教育的靈活性、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等優點,并提出了四個建立“混合型學習”社區教育教學模式的策略。這是在我們當前資金不足、教學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比較可行和容易取得實效的較好的運行模式。
參考文獻
[1]厲以賢.社區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葉忠海等.社區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麗娟.網絡學習監控策略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07(1):11~13
[4]龔正偉.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5]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