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攝影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文化。在影像文化豐富多彩且無時不影響著我們的今天,高職院校對攝影基礎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基于對高職院校攝影基礎教學的方法進行相關方面的探討。
【關鍵詞】攝影基礎 教學方法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59-01
攝影基礎最顯著的特點是實踐性強,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攝影課程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即是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教學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式中的多媒體教學法,并注重基本理論知識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的實踐觀念,既要注重對學生美感的培養和理論聯系實際學習方法的訓練,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審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高職院校開設攝影基礎課程教學的意義
在高職院校開設攝影基礎課程有著積極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長遠看,學生通過對攝影基礎課程的學習,從中培養面對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最終將關系著其攝影作品的美感效果。優秀的攝影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具有審美價值(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以及學生對事物的審美評價;在形式上優秀的攝影作品符合美的規律和人們的審美要求,能激發學生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
第二,有助于開闊學生眼界和思想,豐富其視覺表現語言。在攝影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發現和把握決定性瞬間,這不僅是一般的攝影技術問題,更是高深的思維藝術問題,主要訓練學生大腦的瞬間反應,讓學生學會在短時間內積極快速地思考問題,以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 對高職院校攝影基礎教學方法的探討
第一,教育觀念要更新,傳統教學方法要改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想培養適應能力強的多元化攝影人才和從事攝影藝術研究及創作的高素質人才,攝影教育就必須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全面提高學生的智能并大力培養其創造性。尤其在當前以數字攝影為主導形式下,攝影教育應孕育出新的創新思維,將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現代教學手段以保證中國攝影教育與時俱進,更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且與世界攝影教育發展方向并行。
第二,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圖文并行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攝影教學實踐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并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握課件的使用技巧。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要合理,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并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和自我展示的平臺,推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性。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師生間的互動,即教學相長。在整個攝影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到圖文并行,相得益彰,使學生在看圖過程中獲得知識,在欣賞的過程中掌握方法。
第三,優化教學環節,活躍課堂氣氛?,F代教育理念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并與學生主體能動作用相結合,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并從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這是一種自我學習與交流學習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四,學習攝影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注重攝影實踐拍攝環節,強調學生的動手和總結能力。攝影基礎教學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高職院校攝影基礎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具有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與社會行業接軌是高職院校攝影基礎教學的首要目的。
第五,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在攝影基礎課程教學中,創新性思維訓練的原則應遵循以下兩個方面:(1)創新性思維的啟發擺脫模仿。雖然學習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之上的,但不可停留在模仿階段,合理引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采取批評的態度去理解、吸收知識和解決問題,可要求學生對中外攝影大師的作品進行再欣賞、再認識、再創造。(2)要鼓勵創新特征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隨時鼓勵學生的創新欲望,并循著新的方向去構思,要敢于創新,并勇于創新。
第六,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攝影作品的評論,提高其審美評價能力。在當前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之時,攝影教學也被列為素質教育中與美育教育有密切關系的一門重要課程。審美教育是攝影教學中極其重要的教育,應貫穿在攝影教學的各個環節。攝影作品分析與鑒賞是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提高學生對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其創造美的能力,因此,開展和組織對攝影作品的評論,提高學生審美評價能力,是攝影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攝影基礎教學要力求符合教學規律,達到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和新穎性的統一,務必使學生在掌握攝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提高對攝影作品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宗壽、彭國平.大學攝影基礎教程(第三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2]羅琳.攝影基礎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3]冉玉杰.攝影基礎教程(修訂版)[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