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園會》是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佳作之一,創作于1921年,其中包含多重主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文中的階級隔閡來揭示英國社會的階級差別以及作者的價值觀。
【關鍵詞】《游園會》 中產階級文化 階級差異 下層社會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65-01
一 引言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出生于19世紀末的新西蘭,被公認為英國著名短篇小說家之一。曼斯菲爾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加入了布魯姆斯伯團隊,發表大量作品,她的作品大多描寫中產階級的生活,其對文學的突出貢獻在于短篇小說的創新。她擅長于用散文詩式的寫作手法描寫事物和人物來揭示深刻的主題,使短篇小說在英國文學史上進入現代成熟階段。她的《游園會》以一位中產階級出身的小女孩勞拉的視角,用細膩的筆觸敘述了一場歡樂的中產階級茶會,和下層人民的悲苦生活形成對比。
二 中產階級的典型生活方式:茶會
“英國人以其傳統文化為榮,比較重視具有藝術與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比如其典型的下午茶休閑方式……此外,英國還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園茶會(Tea 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會(Picnic-Tea)等,可謂名目繁多。”《游園會》就是英國花園茶會的典型描寫,故事的開篇描寫舉辦茶會的好天氣:“這真是個理想的天氣……無風,溫暖,萬里無云。”主人公勞拉活潑可愛,為家中即將舉行的園會感到非常興奮,完全沉醉在優美的夢幻世界之中。心中的快樂使她內心充滿了渴望和滿足,因此在園會的準備過程中,她一直都非常興奮激動。此時的她陶醉在陽光美麗的青春里,她以為生活是那么完美無缺,因此她對生活充滿了向往和希望。這是個天性純真、善良、有藝術眼光的姑娘,她就猶如中產階級美好的產物。她喜歡那些漂亮的帽子、禮服、鋼琴,喜歡紳士們穿著西裝燕尾服戴著帽子。宴會在樂隊歡快的演奏中開始,在疲勞中結束,全家人肩并肩地站在門廊內側直到茶會徹底結束。主人公一家彬彬有禮,體現了英國中產階級特有的文化印記。但茶會的準備始終只有女人在做,爸爸完全不在意這些瑣事。這是英國男性主流的社會性別文化的極端表現,男人和女人有著本質的區別:“男人尋求支配,女人則要服從;男人占有公共領域,女人則統治個人的家庭世界”。
三 階級隔閡
《游園會》通過勞拉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兩個不同的世界——“謝立丹家的喧囂花園與寧靜的死者胡同世界。”
小說在宴會開始之際傳來山坡下馬車夫意外死亡的消息。當勞拉聽到這個消息時,她內心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都失去了,立即提出取消園會。但是,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因為母親是傳統世俗和社會體制的忠實保衛者。然而勞拉則是善良、活潑、富有同情心、具有反叛精神的小女孩。由于受母親思想的影響和園會虛構世界的干擾以及缺乏生活經驗,勞拉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有限的。盡管反抗無效,勞拉毅然給死者的遺孀送去一籃園會上吃剩的糕點。故事的后半部分在此拉開了序幕:勞拉穿著盛裝走出家門,向山下的小胡同走去。當她來到馬車夫家中,她的內心因強烈的對比與劇烈的反差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胡同里煙熏火燎,又黑又暗……這些粗陋的小房子里發出低啞的嗡嗡聲……她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歪扭的低矮小廚房,里面還點著充滿黑煙的燈。”這是一個在各方面都與園會世界截然相反的地方,一個從不屬于她的世界。灰暗、破舊、死寂,一個死亡世界,勞拉內心充滿恐懼,因為她感到了強烈的階級差別:在園會里到處是歡聲笑語,到處是生機勃勃,它是生的象征;而在胡同里,到處是寂靜無聲,到處是死氣沉沉,它是死的符號。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聯系,并通過生與死的沖突表現出來,使勞拉最終“走出了園會這個夢幻世界,站在了現實世界的門前”。勞拉看到下層社會低廉的生活,低等的社會地位,破舊的衣衫和矮小的土屋,無知和貧窮。這都加強了勞拉對中產階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找準了自己的社會階層。盡管故事開頭勞拉對工人階級充滿了好感,但她所看到的只是表面,馬車夫的死亡讓她真正走入下層社會,她才更深地了解窮人生活的艱辛與無奈,但是,馬車夫的死似乎不應該成為家庭里的閑談,因為生命需要敬畏。
四 結束語
《游園會》是曼斯菲爾德的佳作,通過對自然場景和生活事件的具體描繪剖析了主人公勞拉的內心成長過程,她不得不面對現實世界——貧富差異,從而揭示了勞拉的現實精神探索歷程,使勞拉強烈意識到階級差別,發現了世界是多元化的綜合,有生有死,有歡樂有傷悲。
參考文獻
[1]沈暉.英國中產階級:文化及其認同[J].甘肅社會科學,2005(2):104~107
[2]曼斯菲爾德.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陳良廷、鄭啟吟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李新國.曼斯菲爾德《園會》的象征主義解讀[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64~67
[4]魏琳、鄒曉萍.論《園會》中的生死哲學[J].南昌高專學報,2009(4):34~35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