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一直在探求解決后進生問題的策略,但是后進生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素質教育和人文主義教育觀念的要求下,轉化后進生已刻不容緩。筆者將從后進生轉化的可能性、贊科夫的五條教學原則、學業(yè)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和學業(yè)后進生轉化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五條教學原則 后進生 轉化 公平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75-02
在教學過程中,離開了對后進生發(fā)展的關注與研究,只是所謂的優(yōu)等生得到了發(fā)展,這樣的教育是不健全的,要重視后進生的轉化,讓所有學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讓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一 后進生轉化的可能性
自中國孔子時代就有了“差生”的概念,特別是班級授課制形成以后,差生這個詞被應用得特別廣泛。直至20世紀,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首次運用“后進生”代替“差生”,在當時后進生只是指學習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現在的后進生即“雙差生”指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和品德比較差的學生。后進生不是指由某些遺傳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應遲鈍、腦功能輕微失調等的兒童,也不是指已經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會行為”的“問題兒童”,而是指在教育的主導影響下形成的特殊學生。本文的重點對象是指學業(yè)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集體表現為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比較薄弱,發(fā)展水平低,對學習沒有興趣,缺乏學習自信心等。學業(yè)后進生并非智力所致,而且他們只是暫時的落后,說明在他們的身上存在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涍^恰當的轉化,他們可以在學業(yè)上取得進步。法國著名的教育家狄德羅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大腦和感官結構上的某種差異,決定了智力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少數愚笨的人或感官缺陷的人是客觀存在的,教育對他們無能為力。從狄德羅的觀點中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學業(yè)后進生可以得到轉化。
二 贊科夫的五條教學原則
運用贊科夫的五條教學原則轉化后進生,首先要對這五條教學原則和區(qū)別對待法有一定的了解。贊科夫的“教學與發(fā)展”理論運用了他的導師——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觀點。維果茨基說:“教學應該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然后使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有發(fā)展水平;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明天作為方向。”只有當教學走在兒童發(fā)展的前面時,教學才有好的結果。
贊科夫運用這一思想做指導,通過長期廣泛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五條教學原則:(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贊科夫認為這個概念的涵義之一是指克服故障,另一個涵義是指學生的努力。(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贊科夫認為教學進度太慢,大量的時間花在單調的重復講授和練習上,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他主張從減少教材和教學過程的重復中求得教學速度,從加快教學速度中求得知識的廣度,從擴大知識廣度中求得知識的深度。(3)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掌握理論知識是進行其他方面學習的基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加深對事實材料和技能的理解,使知識結構化、整體化,方便記憶。(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只有當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才能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才能讓學生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5)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這一原則著重強調后進生也應該得到一般發(fā)展。
在對贊科夫的五條教學原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要想得出轉化學業(yè)后進生的具體做法,必須弄清楚學業(yè)后進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三 學業(yè)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學業(yè)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有學校原因、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
1.學校原因
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缺乏生動活潑的教學,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因此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導致學生厭學情緒滋長;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學生學習壓力和精神壓力過大,從而導致對學習力不從心。
2.社會原因
社會原因主要是指網絡和社會風氣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現在大量的網絡游戲的出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甚至會逃課去打游戲,沉溺其中,便將學業(yè)置之不顧。久而久之,將導致他們學業(yè)成績落后,成為學業(yè)后進生;網絡在傳遞給人們有益信息的同時,也會散發(fā)一些不良的信息,毒害青少年;當今社會上一些人散布“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讓一部分學生放棄認真學習,早早就萌生了外出打工的觀念。
3.家庭原因
兒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會影響他們日后在學校中的學習表現。因此,早期家庭教育是學業(yè)后進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會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父母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顧及孩子的學業(yè),都會影響學生的學業(yè)。
4.自身原因
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態(tài)度方面,不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對教師的教誨帶有排斥心理,上課不認真聽,課后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學習動機方面,很大一部分學業(yè)后進生,他們學習并不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為了應付考試,甚至認為是在為自己的父母讀書,錯誤的學習動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導致了學業(yè)的暫時落后。
第三,學習方法方面,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適合自己思維方式的學習方法,而導致努力學習卻取不到好的學習成績。
第四,意志力方面,有一部分學業(yè)后進生意志力薄弱,經受不住外界事物的誘惑和失敗的打擊,喪失自信心,不思進取,從而導致了學習成績落后。
第五,興趣方面,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一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把心思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方面,因而導致了學習成績落后。
第六,不良的社交會讓一些立場不堅定的學生誤入歧途,不認真學習,從而導致了學習成績落后。
從以上的原因分析中看出,學業(yè)后進生是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并且不同的學生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因此在尋求轉化策略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做到對“癥”下藥,讓學業(yè)后進生取得進步。
四 學業(yè)后進生的轉化
1.以高難度教學的原則進行轉化
針對傳統對待學業(yè)后進生的方法(補課、反復做機械的練習)和很大一部分學業(yè)后進生缺乏學習興趣,而采用高難度教學原則進行轉化。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并不意味著提高某種抽象的“平均難度標準”,也不是用大量的“復雜作業(yè)”去折磨學生,而是從設置困難障礙中煥發(fā)學生的智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排除障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去探索未知領域。按照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轉化學業(yè)后進生的模式:設置困難障礙—煥發(fā)智力情緒—通過自我努力—排除困難障礙。其實是設置一個與網絡游戲相似的程序,把學生引入一種與網絡游戲相似的學習情境中,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學業(yè)后進生從網絡游戲中解脫出來,把興趣放在學習上;另外一個目的是通過這種類網絡游戲的教學方式來鍛煉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敏捷。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實際上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是智力發(fā)展的加速器,這樣可以提高學業(yè)后進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2.以高速度教學的原則進行轉化
這一原則是針對傳統的多次、單調的復習,反復做題的做法。以高速度教學的方法進行轉化學業(yè)后進生,并不是沒有分寸的加速,而是在考慮學業(yè)后進生學習的基礎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在掌握舊知識后,去接受新知,自主地建構認知結構,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以理論知識教學起主導作用的原則進行轉化
在學業(yè)后進生形成中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學習方法不恰當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恰當導致的。贊科夫認為,掌握理論知識乃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條件。因為理論知識是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知識和知識間的關系的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應意識到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打牢基礎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急于讓學生掌握技巧。沒有理論知識做指導的技巧學生很難駕馭。這也是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的一種途徑。通過這個原則的指導,可以提高學業(yè)后進生掌握理論知識的質量,并且能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技能技巧。
4.以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進行轉化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明白在學什么、要掌握什么、最終應該達到怎樣的目的。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明白這些,而是對自己的學習感到迷茫,那么他們從教學過程中獲得的發(fā)展就非常少,對待學業(yè)后進生更是如此。運用“讓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來轉化后進生是要讓學業(yè)后進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
5.以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進行轉化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只關注那些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對學業(yè)后進生的關注,這樣是對學業(yè)后進生的不尊重。教師的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班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加劇了學業(yè)后進生的落后狀態(tài)。為了提高學業(yè)后進生的學業(yè)成績,就要尊重他們,讓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必須持有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思想,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業(yè)后進生也有發(fā)展自己的機會。教師的關注和愛護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贊科夫的教學原則體系是一個充滿時代精神、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新型體系,運用這一教學原則體系對學業(yè)后進生進行轉化,可以讓我們尋找到轉化的新方法。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學業(yè)后進生的轉化策略,我們會取得不一樣的收獲,也希望人們能夠改變對學業(yè)后進生的看法,平等地對待全體學生。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2
[2]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
[3]喻立森.試論贊科夫的教學原則體系[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