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yè)語言,申報教師資格證必須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且要求二級乙等以上成績。這對于世居壯語區(qū)的學生而言,無疑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壯語學生,絕大部分使用雙語,民族語言與漢族地域方言長期、雙重的影響,使他們在學習普通話語音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在普通話語音教學中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和心理暗示、成因分析、聽辨音強化,運用游戲、結對子等措施使壯語學生突破難點,相應的教學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壯語學生 普通話 難點音 突破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77-03
普通話的推廣與普及,學校責無旁貸,師范院?;蚱渌麑W校教育專業(yè)尤其如此。師范院校的普通話教學,不僅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采取富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普通話訓練,嚴把教學關和普通話水平測試關,確保準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達到相關要求。
一 壯語學生學習普通話語音的難點及成因
普通話,即現(xiàn)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于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言,為現(xiàn)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于現(xiàn)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并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臺灣地區(qū)的官方語言。在現(xiàn)行的諸多普通話教材里,有關普通話的定義多數(shù)描述為: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
從1958年至今,我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已開展了54年。但直至現(xiàn)在,壯語學生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平時的語用實踐,依然存在相當明顯的問題,有不少語音成分的發(fā)音是他們難以克服的困難。筆者試圖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有效解決壯語學生學習普通話語音的困難作了探討。
1.壯語學生學習普通話語音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第一,區(qū)分平翹舌音。南方方言區(qū)、民族區(qū)的學生大多存在難以區(qū)分平翹舌這一問題,其中尤為壯語學生為最。無論是課堂上,還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是用平舌音(往往偏后些)來取代翹舌音。
第二,區(qū)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壯語學生或發(fā)不出普通話的送氣音,或把普通話的送氣音發(fā)成帶濁音的不送氣音,或無法區(qū)分普通話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在南部方言區(qū)如龍州一帶,則常常會把普通話的不送氣音發(fā)成送氣音。
第三,區(qū)分塞擦音與擦音。壯語學生對普通話的塞擦音與擦音的區(qū)分較難把握,多數(shù)情況是將擦音代替塞擦音,很難發(fā)出送氣的塞擦音。
第四,h或x聲母的不當增減。多數(shù)壯語學生在學普通話語音時常常丟掉一些字詞中的聲母h或x,一部分壯語學生在普通話以w開頭的零聲母音節(jié)前加上了聲母h。
第五,er韻母及兒化韻詞語的準確呼讀。壯語學生在呼讀普通話er韻母及兒化韻詞語時,或無卷舌動作,或前后兩部分有明顯銜接的痕跡。
第六,舌面元音i與舌尖元音-i的區(qū)分。舌面元音i與舌尖前元音-i、舌尖后元音-i本是三個不同的元音,但在壯語學生的實際發(fā)音中卻是一樣的,將舌面元音i取代舌尖前、后元音-i,呼讀帶-i的音節(jié)常會近似舌葉化。
第七,撮口呼韻母與齊齒呼韻母的區(qū)分。壯語學生難以區(qū)分i和ü,在呼讀帶撮口呼韻母音節(jié)時常常會與齊齒呼韻母混淆,圓唇動作欠缺。
第八,聲調呼讀不夠到位、飽滿,尤其陰平調的高度、上聲的拐起。聲調是普通話的門面,四種聲調高低升降不僅有別,而且幅度明確。但在壯語學生的發(fā)音中,明顯缺乏應有的升幅、降幅或拐起。
第九,對語流音變缺乏感知與認知,呼讀很不自然。任何一種語音,都存在語流音變,普通話自然也不例外,壯語學生對于普通話的語流音變缺乏感知與認知,很難發(fā)好或用好普通話語流音變中的輕聲、兒化。
2.難點存在或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第一,語音系統(tǒng)差異。壯族是廣西11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約80%以上分布在百色、河池、南寧、柳州等四個市。其中靖西、德保、天等、大新、邕寧、武鳴等45個縣壯族人口占50%以上,為壯族聚居縣。由于歷史、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差異等原因,大多數(shù)壯族人在交際語言的選用上,首選就是其母語,即壯語,其次是地方漢語方言,最后才是普通話。換句話說,普通話往往成為壯語學生的第三交際用語。雖然漢語、壯語同屬漢藏語系,但兩者終究是不同的民族語言,無論語音、詞匯、語法習慣,都存在顯著差異。僅就語音基礎而言,普通話有22個聲母,39個韻母,四個基本聲調;而壯語標準音則有23個聲母,108個韻母,八個聲調(六個舒聲調,兩個塞聲調)。從數(shù)量上說,普通話的聲母與壯語標準音聲母大體相當;但從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來說,差異很明顯:普通話有雙唇、唇齒、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舌根等七個發(fā)音部位,而壯語標準音有雙唇、唇齒、齒間、舌尖(均為舌尖中,沒有前、中、后之分)、舌面、舌根、喉壁等七個發(fā)音部位。普通話聲母的發(fā)音方法主要有塞、擦、塞擦、鼻、邊五種發(fā)音方法,其中塞、塞擦又有送氣與不送氣之分;而壯語標準音聲母則有塞、擦、鼻、邊、腭化、唇化六種發(fā)音方法,其中雙唇、舌尖、舌面、舌根的塞、擦又分清濁,一般沒有送氣音聲母(南部方言有一套送氣音聲母)。至于韻母和聲調,從數(shù)量上來說壯語都比漢語多,尤其韻母。但壯語沒有卷舌元音韻母、舌尖后韻母,大都無撮口呼韻母,有對立的長短音,有塞音韻尾,除了舌尖中、舌根鼻音韻尾外還有唇鼻音韻尾;普通話
沒有入聲調,而壯語則有高音組、低音組兩種入聲調,沒有降升調。
語音系統(tǒng)不同,自然會使語言使用者形成不同的發(fā)音方式、發(fā)音習慣。由于壯語與漢語以及南方漢語方言與普通話的語音系統(tǒng)方面的差異、壯族人的交際語用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使壯語學生在學習普通話語音時出現(xiàn)偏差甚至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明顯障礙。
第二,害羞心理、抵制或排斥心理。造成上述困難的存在或問題的出現(xiàn),除了語音系統(tǒng)差異、語用習慣不同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有心理接受方面的原因。壯語學生往往會在課堂上羞于開口讀書、說話,擔心別人笑話自己發(fā)錯音;甚至會厭煩老師的耐心指導。大多數(shù)壯語學生覺得在本地已能自如地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似乎沒必要按照老師要求的去發(fā)音、說話。這些問題,自然就成為壯語學生學習普通話語音時的攔路虎,是壯語學生要學好普通話必須解決的困難。
第三,忽視聲母、韻母的發(fā)音原理。語言雖是“口耳之學”,但對師范院校的學生而言,要想在普通話的學習中糾正方言母語的干擾所帶來的發(fā)音偏差,僅靠耳朵聽、嘴巴說還很困難,應該利用發(fā)音原理來指導發(fā)音實踐。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自覺學習、領會普通話語音的發(fā)音原理,用以指導語音發(fā)音訓練。
第四,普通話普及與提高的力度、成效的缺失。在我國,普通話的推廣、普及與提高工作,不僅開展時間較長,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終因經濟、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廣大農村(尤其民族聚居區(qū))基礎教育師資薄弱,導致普通話的普及與提高的力度、成效存在明顯缺失,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段。
二 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尋求突破
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妥善選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著名的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他傳授給學生的,他所做的無非就是把學生心中的真知喚醒并挖掘出來。就像接生婆一樣,他所做的是幫人生孩子(知識),孩子(知識)是每個人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學方法稱為“產婆術”,而把自己比喻為知識的接生婆??鬃幼鳛槲覈糯慕逃?,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在與弟子談及教育問題時,力主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循序漸進。
當前科技的進步,生產的發(fā)展,祖國的富強,都要求各項工作,講求效益,提高效率。教學工作,也不例外,但不能簡單地依靠增加教師勞動強度和學生課程負擔來提高教學質量。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在工作中少走彎路,用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筆者從事普通話語音教學二十多年,所教的學生,每一屆約有三分之一是壯語學生。面對這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普通話語音時存在的困難,筆者認為,采取以下舉措,可有效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難點的突破:
1.注重心理疏導,樹立學生自信
學習成效如何,與方式方法得當與否有關,也與學生的學習心理有關。壯語學生在早讀、課堂上甚至在生活中,往往會因為自己普通話基礎較差,害怕別人笑話而不敢開口,存在明顯的自卑、害羞心理甚至排斥心理。這些心理因素已成為大多數(shù)壯語學生學習進步的障礙,在教學中,老師首先應想辦法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心理障礙,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給學生說清問題存在的原因,為他們排除先天因素的顧慮;多聽他們的發(fā)音,以架橋的方式讓學生讀同類的字詞(如送氣音),尋求能發(fā)好的音作為突破口,向其余音節(jié)成分輻射、過渡,并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學生放聲讀書、說話,在讀或說當中體會發(fā)音要領的運用。剛開始,多數(shù)學生不愿配合,只要老師堅持,他們就會樂意接受老師的幫助,就會樂意學。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學習難點的突破。
2.加強聽辨音訓練,讓學生認識自我
糾正學生因受到來自方言母語的干擾而產生的語音偏誤,加強學生聽辨音訓練。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選擇一定的訓練材料(音素、字詞、語句、繞口令),先讓學生讀,不予指出問題,只要求學生邊讀邊聽自己的發(fā)音,然后老師讀同樣的材料,讓學生聽的同時去尋找異同;然后學生再讀,老師接著指出問題,如此多次反復,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形式上,可以是老師與學生一對一,也可以是老師一人對多人甚至對全班。這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難點突破的基礎。
3.開展舌尖、雙唇操練,開發(fā)學生發(fā)音能力
具體為:(1)舌尖操練。主要做法是:舌尖輕抬,接觸上齒背,然后沿著口腔上腭中線至棱狀末端(棱狀為齒齦所在)快速地來回滑動、彈撥。(2)舌頭操練。主要做法是:舌頭反復前伸后縮。(3)唇形訓練。主要做法是:唇形圓展逐漸交互變化。以上訓練,意在磨礪學生的主要發(fā)音器官,培養(yǎng)學生相關發(fā)音器官參與發(fā)音的快速反應能力,為學生準確發(fā)音創(chuàng)造條件。
4.模擬發(fā)音過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發(fā)音原理
發(fā)音原理往往抽象、枯燥,學生不愿接觸,但明白發(fā)音原理對于糾正學生的發(fā)音偏誤很有作用。引導學生弄明白發(fā)音原理,正是教學生以“產婆術”,正是“授人以漁”。模擬的方式主要是手勢、手型的變化,即用老師的手做比劃,用手勢、手型變化來模擬發(fā)音過程。以下幾種做法可供參考:(1)模擬發(fā)翹舌音。可以用右手掌比作口腔上腭,點明硬腭前端所在(上腭棱狀末端);再用左手掌比作舌頭,點明舌尖所在,左手掌稍往后縮,豎起手指,讓中指指尖抵住或靠近硬腭前端;氣流呼出時,左手中指指尖稍稍往下移動即可完成發(fā)音模擬。發(fā)平舌音可以參考此做法,只是將右手手指比作上齒背。(2)聲調高低升降的模擬。以右手平伸,掌心朝下,依次等分出1、2、3、4、5等五度;練習陰平調時,右手從左向右在最高度即5度的地方平移;練習陽平調時,右手由3度向5度揚起;練習上聲調時,右手從2度向下降到1度稍微平移再向4度斜升;練習去聲調時,右手由5度快速往下降至1度。(3)復韻母、鼻韻母發(fā)音過程模擬。根據復韻母發(fā)音動程、鼻韻母的歸音做相應的手勢、手型變化。(4)對于幫助壯語學生體會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發(fā)音區(qū)別,通常的做法是吹紙片、吹蠟燭或模擬汽車輪胎漏氣、汽車緊急制動所發(fā)出的聲音等,在此不做具體講述。
5.組織詞語接龍游戲,使學生樂于學
通過游戲開展課堂教學,易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廣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根據壯語學生的發(fā)音困難,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平翹舌、送氣與不送氣、塞擦與擦、撮口呼與齊齒呼、陰平調或上聲調等詞語接龍游戲,做法或要求可以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如送氣音
詞語接龍游戲,規(guī)定起頭的學生說出一個詞語,該詞語最后的音節(jié)必須是送氣音聲母;而往下接的學生,說出一個同樣帶送氣音聲母的詞語(送氣音聲母音節(jié)是詞語之首或之尾不論),以此做一個循環(huán);第二循環(huán),可以提高要求,起頭者要求相同,后接者所說出的詞語,開頭音節(jié)必須是送氣音聲母,讀音相同或接近;第三循環(huán),后接者不僅要求所說出的詞語開頭必須是音同或音近的音節(jié),而且該詞語還必須全是送氣音聲母。接不上者,做個自我展示的表演。這既有針對性地訓練了學生的發(fā)音,還能加強學生的詞語積累,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愉快地學習。
6.倡導結對子學習,成立互幫小組
學生學習、生活在一起,溝通、交流的時間多,往往能互相影響。在班上,可根據學生的基礎或表現(xiàn)成立互幫小組,或安排“一幫一”結成學習對子,把班上的壯語學生全部給予安排,并在時間、內容安排及做法上給予指導、明確要求,充分發(fā)揮普通話優(yōu)秀學生的作用,也使得壯語學生時時、處處能注意到自己的發(fā)音并能得到幫助,為糾正發(fā)音偏誤創(chuàng)造極有利的條件。
三 結束語
壯語學生在學習普通話語音時,混淆平舌與翹舌音、送氣與不送氣音、塞擦與擦音等聲母以及e與ê、e與er、i與舌尖元音-i、iao與iou、齊齒呼與撮口呼等韻母的發(fā)音,是常見的發(fā)音偏誤,且糾正這些偏誤,常需要較長時間。老師應針對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采取靈活、有效的辦法,消除學生畏難、排斥、害羞等心理障礙,重視聽辨音、正音訓練,引導學生體會發(fā)音原理的運用以達到學生“自悟”,才能幫助壯語學生克服普通話語音學習的困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
參考文獻
[1]韋景云、覃曉航.壯語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卞成林.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智能測試版)[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9
[3]陳才佳.方言區(qū)普通話教學低效的成因初探[J].廣西教育,2000(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