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種信息,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拓展人的思維,豐富人的生活,啟發人的智慧,給人們以美的享受。陳鶴琴先生很早就發現音樂教育、音樂活動對兒童的重要性,他說:幼稚園應該有音樂的環境,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欣賞能力和音樂技能。教師應引導兒童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地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以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能力。研究表明:理想的音樂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能夠促進幼兒身體、語言、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社會性等多方位的發展。因此,音樂活動是幼兒園新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幼兒園音樂教育是否只是唱幾首歌曲,跳幾支舞蹈呢?實踐告訴我們: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以優美的藝術形象感染幼兒,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陶冶他們的情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于是,如何讓幼兒音樂教育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已成為我一直以來的研究課題。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情境教學法的合理運用能讓幼兒音樂教學活動更精彩、更具有生命力。
情境教學主要是由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孩子創造一個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并通過合適的方式讓孩子完全融入情境中,讓孩子在具體情境中不斷地進行有效地學習。音樂活動情境教學法則是指教師通過聲、光、圖等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幼兒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幼兒在興趣盎然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
一 巧用語言帶入音樂活動情境
語言是一種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的語言是激發幼兒情感的催化劑,它可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教師要從引導孩子體驗音樂作品內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讓孩子感受輕快、熱烈、優美、悲傷等情緒,體會寬闊、平緩、寧靜等多種意境,使美妙的音樂伴隨著教師抑揚頓挫、充滿激情又富于表現力的講解,將孩子的興趣引導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如在教學《會跳舞的小動物》時,我這樣設計:活動的開始部分用“你喜歡什么小動物?它最喜歡干什么?”創設問題情境。小朋友最喜歡動物,教師的問題把孩子帶入到生活情境中,孩子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然后,教師接著說:“其實,小動物和我們小朋友一樣,也有自己的親人、朋友,它們高興起來也喜歡唱歌跳舞。在一座美麗的動物城堡里就有一群會跳舞的小動物,聽說它們最近要舉行一個化裝舞會,小動物們都在家里積極地準備著呢,大家想不想去見識一下會跳舞的小動物呢?”教師用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去神秘的動物城堡看一看。又如中班韻律活動《小老鼠和泡泡糖》重點樂句“1 1 3 │5 3 1│7 0 6│5--│”中,我們可以編制這樣的兒歌“小老鼠│東跑跑│西-看│看--│”將兒歌的節奏和樂曲的節奏匹配起來,首先可以由老師朗誦兒歌來指導和控制幼兒的行為,然后讓幼兒自己邊朗誦邊做動作,即采用出聲言語自我指導的方法進行自我調整,最后再配以音樂過渡到由幼兒自己對自己進行不出聲的言語指導。在這樣的語言和音樂的配套練習下,幼兒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時候看”,并能較準確地掌握在“看看”處分別向左右張望一次的動作了。創設的情境與音樂的氛圍相互交融,渾然一體,才能讓孩子們把握住音樂的脈搏,全身心地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無窮魅力。
二 運用圖畫、圖譜展示音樂活動情境
圖畫、圖譜是音樂教學活動中經常運用的輔助教學工具,它是一種視覺符號也是一種材料,它可以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前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只要音樂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體裁,都能使孩子接受。”美術與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補,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彼此間的相互借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適當地運用圖畫、圖譜等,對幫助幼兒欣賞音樂大有裨益。如在開展音樂《理發師》活動中,我創設了如下圖譜情境化教學:先出示簡潔易懂的圖譜,再啟發孩子們看懂歌詞的意義,然后引導孩子們反復觀看和記憶每一張圖譜,最后再進行歌唱;當開始學習演唱歌曲部分時,孩子們再次看到圖譜時,會很快將知識進行牽引,例如看到小剪刀,就知道唱“咔嚓,咔嚓”,看到黃色的小雨點狀,就知道唱“沙,沙,沙,沙,沙”,這樣的演唱方式,不僅有益于孩子記憶歌詞、理解歌詞內容,還使歌曲表現出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又如: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小樹和精靈》時,為讓孩子們了解小草在泥土中發芽,并堅強地破土而出,然后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快樂生長的過程,我設計了一組組和動作相對應的圖譜,孩子們很快進入了我創設的歡快活潑的情境中,并報以熱烈的掌聲,敬佩之情溢于言表,當讓他們自己模仿表演動作時也都興致勃勃。
三 通過表演體會音樂活動情境
形象是情感的載體,教師要抓住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激發美的情感。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我引導孩子創設了這樣一個活動場景,樂曲引子一奏出,以鋼琴的顫音營造森嚴的森林氣氛,接著弦樂與兩架鋼琴一起奏出逐漸增強的音響,進一步渲染了這種陰森、恐懼、緊張的氣氛。而孩子們則在這種恐怖的音樂中表現出小心翼翼,甚至瑟瑟發抖的神態。隨后,鋼琴用很強的力度奏出音階式的過渡,引出獅王出場前,一群排得整整齊齊的動物衛兵手握兵器在進行曲音樂的伴隨下雄赳赳地踏步前進,在踏步過程中感受引子的進行曲風格特點,緊接著弦樂奏出獅王進行曲主題,伴隨著沉重有力的音樂,渾厚低沉的旋律,一只威風凜凜的萬獸之王邁著堅實的步伐出場了,并隨著音樂模仿獅子吼叫。這樣,孩子通過自己的動作不僅聽出了獅王怒吼的次數還感受了獅王的形象,在活動中自然地達到了教學目標,不用教師再講述,一切都已經在活動中表現了出來。孩子們在表演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加深了對樂曲內涵的理解,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使孩子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節奏邀請舞》的時候,以激活幼兒日常生活經驗來開展互動式的學習,我請幼兒自己來表演,假如你去邀請好朋友跳舞你會說什么?做什么好看的有禮貌的動作?這時幼兒原有的經驗被激發了出來,他們為了表現自己,將會說的、會做的都表現了出來,而且動作還顯得比較大方。在幼兒自己表現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一起挑選出公認的最好看的動作作為我們邀請舞的動作,充分調動了幼兒本身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雖然邀請舞對于孩子來說有點難但他們學得很開心,節奏掌握得也較好。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既滿足了游戲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創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們在情感、個性、智力等方面獲得了和諧的發展。
四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音樂活動情境
多媒體教學聲色并茂,化抽象的音符為生動直觀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營造了特定的氛圍,創設出歌曲中所描繪的情境,從而喚起、激活孩子們頭腦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孩子們年齡小具體形象思維較發達,一切美好、新穎的事物都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而多媒體課件能將聲音、圖像等直觀地展示出來,把孩子們帶入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優美意境。如歌唱活動《春天在哪里》,作品描寫的是春天的美景,我先讓孩子們想象春天的美景,然后播放春景課件和“鳥語泉鳴”的錄音。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孩子們看到了碧綠的田野、爛漫的山花,聽到了潺潺的流水、歡快的鳥鳴,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濃郁的花香和青草氣息,加深了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孩子們很快進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學得非常入迷,曲調掌握的也較快。有的孩子還能伴著音樂邊歌邊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律動《面條舞》中,我拍攝了一段煮面的錄像,通過孩子們自己觀察煮面條的過程,從下水——變軟——沸騰——翻滾——靜止這些變化,觀察面條的狀態,讓孩子來模仿面條,從直立到漸漸變軟,躺地,再到地面翻滾,突然靜止,再劇烈的翻滾,到最后出鍋。結合錄像,老師再稍作指引就把這個面條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孩子們也體驗到了想象和創造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五 體驗生活領略音樂活動情境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們創設的情境應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因為音樂源于生活。這就意味著,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要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例如自制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人體樂器發出的聲音,塑料瓶模擬的水聲與蛙鳴聲、揉搓報紙模擬的風雨聲、盆桶發出的雷電聲、口技模擬的鳥叫聲等。又如欣賞活動《森林的歌聲》時,讓幼兒自己準備小樂器模仿森林中的各種聲音。上課時,孩子們帶來了礦泉水瓶、易拉罐、餅干筒、報紙、樹葉等,有的還在可樂瓶里面裝豆、米、沙或石子。活動時,孩子們興趣很濃,有的用報紙模仿風聲,有的用樹葉吹出動物的叫聲……有效地利用各種物品和聲音源創設教學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現了活動的意境,增強了孩子們對作品的理解、體驗和感受。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幼兒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幼兒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實踐證明,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極大地調動幼兒的感性和直覺,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使教學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得以體現。寓教于樂,它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境界中展開想象,自由創作。孩子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孩子們的藝術潛能得以充分地挖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得到了不斷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能演繹得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