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設置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本文結合上海外國語學校“開放式文化主題教學法”和《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上海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對英語作業的設置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本文提出了作業設計原則可包括主題人文化、語言工具化、形式開放化、操作合作化。此外,本文還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操作方式,并在上海外國語學校的初中部進行了實踐檢驗。
【關鍵詞】作業設置 文化主題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83-03
一 引言
上海外國語學校倡導的“開放式文化主題教學法”核心思想是圍繞一定的文化主題,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學方式開展的英語教學,其中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都具有開放性特點。“開放性”“文化性”不僅應體現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上,也應體現在課外作業設置環節,圍繞一定的人文化主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和高效性。本文隨機選取了上海外國語學校初一年級85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34%的學生較樂于完成作業,58%的學生對英語作業雖然表示厭煩但仍能應付交差,另有8%的學生非常厭惡英語作業且基本不能按時完成。
二 學生產生厭惡情緒的主要原因
1.作業形式單一乏味
常見的作業形式主要有:背誦課文、抄寫單詞詞組或句型、句型轉換和翻譯句子。但這些練習讓85%的受調研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在調查中,有92%的學生對課文背誦表示反感,特別是老師“咬文嚼字”的背誦檢查,甚至讓個別學生產生了英語學習的恐懼心理。
2.作業要求缺乏層次
一些學習程度較好的同學認為目前的英語作業重復性大,但難度不高。與此相反的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卻反映,作業中一些題型(特別是句子翻譯)難度過大,讓他們無從下手,所以不得不胡亂回答或者抄襲他人的作業以應付老師。由此可見,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同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說是不合適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作業內容過于枯燥
約有74%的學生認為作業內容枯燥。目前常見的英語作業內容較少結合學生每日的生活實際展開,這讓學生不容易對作業內容產生親近感。
4.作業評價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多數英語作業評價仍以“A、B、C”之類的等第來評判優劣,學生對這種司空見慣的評價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因而表現得并不在意。因此,這樣的作業評價正在逐漸喪失對學生的激勵或鞭策作用。
鑒于此,在貫徹開放式文化主題教育模式的前提下,有必要對初中英語作業的設置采取一定的改進,以利于國際性跨文化預備英才的培養。
三 開放式作業設置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1.理論基礎
第一,開放式文化主題教學模式。開放式文化主題教學指的是以文化外語教學理念為指導,以開放為研究、實施兼教學特點,以文化主題為主要教學內容和主線,目的是以文化促語言,以語言促文化。圍繞文化主題這個中心,課堂教學方法和課外活動模式可以不拘一格,讓學生以開放的心態自主探索文化主題,從而磨礪其語言綜合能力,提升其文化素養,實現跨文化交際。該教學模式不僅關注語言所承載的人文特征和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工具性,還強調發展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自主探索能力。
第二,《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04年頒布的《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中小學英語教學必須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發展特點。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創設學習情境、開發實踐環節和拓寬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構建,并豐富學習經驗。在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方面,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過程評價,并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過程評價中的客觀記錄,反思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從這些要求中我們不難看出,課程標準突出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英語學習的生活化、經驗化以及評價的綜合化、過程化。
2.開放式作業設置的內涵
開放式作業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傳統的相對固定、內容相對枯燥、評價手段相對單一的作業設置模式,以有利于學生發展自主性學習為原則,以相對開放的手段,為不同學業層次、不同興趣特長的學生設置符合其自主學習規律的作業。
第一,開放式作業設置的設計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是主題人文化。圍繞一定的文化主題,設置有助于強化教學目標的課外作業,讓學生通過課后的作業實踐進一步加深,并拓展對某個文化主題的理解。《新綜合英語》第三冊第五單元關于西方節日,在作業設置環節就可以讓學生圍繞各種西方節日的起源展開調研,從而讓學生自主地發現西方節日大多與宗教信仰有關,并引導他們初步了解西方的宗教對社會的重大影響。
二是語言工具化。中學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因此語言本身具有工具性的特點,起著傳遞文化的橋梁作用。所以,在設置課外作業時,作業內容必須具有現實的交際目的,而不是單單為了操練某個語言結構,“為練而練”的作業設置對發展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是無效的。因地制宜地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戲劇表演、影視配音、演講和辯論、人物采訪、學校重大活動的英語報道以及科學觀察實驗的英語記錄和小結報告等,都是發展英語工具化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是形式開放化。不同的學生在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和學習動機、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作業設計上,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一些有坡度、有層次的作業內容,并賦予學生有限的自主選擇。比如,《新綜合英語》第四冊第一單元Item 2是關于灰姑娘的故事。課后作業可以采取靈活的選做形式,要求學生在下列幾個作業形式中任選一種:(1)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形式,即詳細寫出每個人物的對話和動作、表情等。(2)根據自己的想象改寫灰姑娘的故事:如果王子撿到的水晶鞋隨著午夜鐘聲的敲響而和馬車等一同消失,那王子怎么樣才能找到灰姑娘呢?這個故事還會有一個完美結局嗎?(3)根據你對童話這個文學體裁的理解,把握童話故事的構成元素,編寫一個全新的英語童話作品。這些作業的設置在設計上試圖體現一定的坡度,并給予學生有限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可以決定自己的作業形式,從而提高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四是操作合作化。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論早就提出了“人各有所長”的觀點,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學生應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能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增強每個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認同感,從心理層面提升學習的動力。因此,在英語作業的設置中必須合理把握“獨立”與“合作”的度。
第二,開放式作業的類型設計。
一是調研型。教師在課堂內外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自主檢索、收集有效信息是調研型作業的設計原則。現代社會充斥著海量的信息,要想把方方面面的具體語言點和各種詞匯都教給學生是不現實的,只有讓學生學會自主尋找所需信息才是根本。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例如,在教授《新綜合英語》第二冊第九單元Leisure Activity時,可以要求學生用英語在班內做調查,了解同學們的興趣愛好,并結合本課學到的詞匯和句型完成調查報告,以供課堂交流。
二是感受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學好一門語言首先要感受目標語言的文化。有趣味性的英語閱讀、英語影視作品欣賞、英語歌曲欣賞都是感受英語國家文化的有效途徑。《新綜合英語》第三冊第四單元Movies and Plays的課文里大量篇幅提到電影《角斗士》《英國病人》《007》《馬語者》等內容,對于沒有看過這些影視作品的學生來說,不僅對課文的理解感到生澀,而且也無法對課文里的影視評論內容產生共鳴。這時就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觀看相關電影,并在學生觀看之前適當介紹一些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影視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領悟。
三是實踐型。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實踐,英語學科的作業設置也應該以此為終極目標。學以致用可以體現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比如,本校一年一度的國際文化周活動中有“校園尋寶”的項目,即在校園的某個隱蔽的位置預先藏有“寶物”。參與者通過多道英語設置的關卡得到各種暗示,一步一步發掘“寶藏”。這個活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從妙趣橫生的英語任務中自主學習。此外,本校的明星社團“模擬聯合國”活動和“數模”小組也是實踐型作業的良好載體。
四是創作型。以單元話題為主題的墻報、各種英語賀卡或邀請卡、英語歌曲表演、英語短劇演繹、英語電影配音、英語演講、英語辯論等都是創作型作業的體現形式。學生在這些任務中可以充分融入自己的各方面才能,從而把語言真正地變為一門工具。
四 開放式作業設置的評價手段
《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英語作業的評價應當綜合化、過程化。因此,不同于傳統的標準化測試,開放式作業的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助。其具體手段包括學生自我評價、組內互評(針對合作型作業)、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以及結果評價等多個部分。
五 開放式作業設置的實踐
1.實踐設計
本次實踐在2012學年第一學期進行。由同一教師擔任英語教學工作的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實驗班和控制班,對實驗班學生布置開放型的作業要求。在整個學期內,通過過程性評價考查兩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實驗班學生對開放式作業設置的評價以及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2.實踐結果
第一,實驗班學生的過程化評價結果匯總。在實踐開始階段,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學生傾向于給自己和同伴打高分,其評價結果和教師的課堂觀察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但是隨著實踐的深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逐漸和教師的課堂觀察結果差距減小,反映出學生對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越來越理性,開始從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意識到學習態度對學習的促進作用,這有助于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此外,由于有了家長評價的環節,教師對學生在課外時間的作業情況也有了及時深入的了解,從而可以隨時調整對學生的作業要求。
第二,實驗班學生訪談情況匯總。通過學生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到,實驗班學生對這一學期實施的開放式作業實踐總體持歡迎態度。
調研發現,實驗班72%的同學對開放式作業表示了好感,并希望老師能繼續開放式文化主題的作業形式;67%的同學認為豐富的作業形式提高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45%的同學比以前更加認真地對待英語作業;33%的同學認為一個學期的作業設置改革讓他們提高了英語學習的信心;26%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較以前有所提高。更應值得注意的是,83%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較以前有明顯的提高。
第三,實驗班家長反饋情況匯總。家長反饋的結果顯示
在實施以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作業之后,62%的學生的作業認真程度有所提高;55%的學生在課外尋找英語學習資源的主動性方面有所加強;此外,65%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家長的反饋和教師在課堂的觀察基本一致,經常性的小組活動對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項目組織安排能力有比較明顯的幫助。豐富的文化探索性的作業也讓學生對西方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意識到語言的工具性本質,從而更加重視自己的英語基礎學習。
第四,實驗班與控制班結果性評價對比匯總。
從表中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學期初的第一次月考時,實驗班和控制班的成績相差0.8分;但是隨著實踐的深入,兩個班級的測試成績的差距開始逐步拉大;期末考試時,兩個班級的平均分差額擴大到了3.3分。事實證明,以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作業設置對標準化測試的結果有正向作用。
六 結論
實踐表明,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以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作業設置改革是一種必要的嘗試,其對激發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有一定的幫助。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如何平衡小組活動中每個成員的責任,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身水平的能力鍛煉;以及如何監控學生在有限自主性作業的選擇上能自主選擇不低于自身水平的作業要求等。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的思考和解決。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上海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辦公室,200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