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聽,筆記記滿一大本”,成了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這種教學形式雖然在知識傳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費時間少等優越性,但其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束縛著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全面開展,制約著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容易偏重講授英語語言知識而忽視對學生語言知識的訓練,這樣極易使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使不少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制約了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及發展,這些已很不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英語教學,課堂教學亟須引進能面向全體學生的、有利于學生全面開展的語言實踐活動教學模式──合作學習。
隨著國家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已經得到進一步明確,新課程標準強調通過小組學習和任務型活動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成為完成教學任務、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年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本文就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有效地運用任務型教學策略進行了一番探討。
一 豐富任務型合作學習的形式,加強其針對性
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成績、個性發展的影響更強有力。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英語課堂教學,不符合新課標要求,不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思維,尤其是難以使學生的個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的小組合作學習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采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和自信心,而且也能使學生有機會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以鍛煉和發展。強化相互合作的小組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每節課的一定階段進行,也可以在一個單元的某個階段進行。每次活動從幾分鐘至一節課不等,視需要而定。
組建學習小組時,根據學生的成績,把一位成績較好的學生和一位成績較差的學生及兩位成績一般的學生安排在一起,也就是按1∶1∶2的比例組成四人小組,每個小組取個英文名字或動物名字。然后依照學生的思想狀況、個性特點、性別等因素進行組間調整,調整時保證所調換的學生成績均等。小組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采取輪換制,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報告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擔任。組長負責組織、管理、主持小組討論,確保每個組員均有發言機會,而且保證全過程使用英語表達。記錄員負責合作過程的記錄,用簡潔語言記錄每位發言人的講話要點,然后擬成提綱交給報告員。資料員負責學習資料的搜集。報告員負責寫學習報告,先向本組陳述討論意見或結果,然后代表本組向全班報告。一段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角色中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強化了英語的口語練習和寫作能力,尤其是上聽說課,由于分工明確,任務落實,教學效果顯著。
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后,教師應從學生心理出發,根據教材特點,設計多種不同任務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1.拼讀活動
拼讀活動是“信息溝活動”的一種形式,教師首先將閱讀分成若干部分,讓小組成員每人閱讀其中一部分,然后組內成員相互問答,了解自己沒有讀過的那部分文章的信息。直至全組成員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之后,全組成員共同完成小組的共同學習任務,如完成表格、填寫地圖等。最后,小組選一個代表向全班匯報。這在高中的閱讀課文中可以廣泛運用,在對SEFC Book 1A,Unit20“Humor”課文的處理過程中,設計如下任務:每個成員閱讀四種comedy方式的一種,對問題“In what ways do comedy writes,comedians,clowns and crosstalk make people laugh?”進行閱讀,完成信息表:
ComediesComediansClownsCrosstalk shows
Theatre playAlone or a pairAlone or a pairA pair
每個成員通過這個信息表的完成,對“comedy”的方式也能得以有效掌握。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種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小組活動形式。它可以使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真實交際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課文中的許多交際項目,如打電話、問路、看病、談論天氣等都可以用作角色扮演的素材。有利于學生在扮演角色中體會各自角色的心理,對課文做深層次的理解。
3.話題討論
小組成員圍繞某一話題或就找到某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最后,經過綜合,加工成為小組意見。在SEFC Book 1A,Unit20“Humor”完成上面信息表的處理后,可以根據表格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進行討論:
What do the Chinese crosstalk shows belong to?
In what way do they entertain the audience?
How do they play on word?
Why is it hard for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it well?
Would it be the same case for us to understand humour in other languages? Why?/Why not?
Do you have any examples?
通過對這個話題的討論,學生除了對四種“comedy”的方式加深了理解外,還能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之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避免一些低級錯誤的出現。
4.調查研究
教師首先布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小組成員經過分工后,開展實際調查,經過資料搜集、信息處理后,推薦一位代表向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如在學習SEFC BOOK 1A,Unit4“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調查有關災難的形成原因、現狀以及預防措施,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等途徑分別搜集有關地震、洪水、火災、車禍等相關圖片和材料。然后,小組成員交流、整合、加工材料。最后,各小組參加班級組織的圖片展,每小組由一名學生進行講解并答疑。
二 優化任務型合作學習的設計,提高其實效性
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因此開展小組間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給每一個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任務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們是否能有效地進行合作性的活動。因此,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更要體現任務的教育性、趣味性、多樣性、真實性及階梯性原則。
1.合作任務趣味性應與教育性相結合
課堂小組討論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但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往往只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以利于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創造熱烈的課堂氣氛,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即任務的教育性原則。以SEFC BOOK 1A, Unit17“Great women”中的閱讀課為例,教師僅讓學生就課文內——這60歲的女性老人獨闖南極洲的經歷展開了討論。在課堂中學生們雖踴躍發言,討論氣氛也很熱烈,但討論后的匯報僅是照著課文上的細節朗讀了一下。這樣的討論,實際上只浮于語言文字的表面,學生僅了解文中的信息,卻沒有深刻領悟到文章的內涵——這位老人的得與舍的精神,更談不上在思想上有所升華。因此,我們在設計任務時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更要考慮到問題的教育性意義。因此,我們仍以這課為例,在設計拓展性問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討論“What kind of woman is Helen Thayer?”,“Do you admire her? Why?”,“Imagine you are travelling alone to the North Pole, what will you do? ”等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也只有這樣的討論,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他們去思考,并從中得到感悟,對作者最后做出放棄的決定真正理解,從而達到思想上的升華。
2.合作任務的多樣性和真實性
活動的多樣性指活動的空間、時間、內容和方式的變換。合作學習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戶外;可以利用課內或課外業余時間;活動內容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力求有一定的真實性。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1A,Unit4“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時,在課前設置如下任務:要求學生調查本地區環境污染的情況,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及噪音污染,并與本地區十年前的環境進行比較,然后作一個報道。這樣各小組便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到本地區河流、工廠等地實地查看,到有關部門向專業人士進行請教。將所有信息做好歸納、總結后由各小組總結員向全班報告。然后再經過小組討論想出解決的辦法與措施。各小組根據本鎮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在街道旁設立垃圾桶,設立環境保護宣傳欄;從我做起,少用一次性用品;不買含磷洗衣粉等。由于這項任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又具有真實性和實際意義,每個學生都帶著極大的熱情參與了這項任務,并有了一次與他人交往、與他人合作的鍛煉機會,增強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和主體意識。
3.合作任務的階梯性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教師一聲令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或討論,或調查或采訪,但學生卻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么做。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師指令不明,學生不知道如何活動。原因之二就是教師沒有注意到任務的階梯性原則,新授之后,立刻讓學生投入到一些較復雜的交際活動中去,如角色扮演、辯論、敘事、調查、采訪等,其結果是由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實際運用中張冠李戴,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應用,影響了學習效果。真實語境中應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在此階段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合作的技能。
三 強化任務型合作學習的評價,關注其全程
教師要把握好對小組討論的評價標準,在不忽視對個人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基礎上,更應側重于集體評價和學習過程的評價。本人采取了“具體要求,小組評價,及時指導”的做法,著重對小組討論的行為作集體評價。只要發言精彩,小組紀律好,就能得“好”的評價,匯報交流有亮點,成員團結又合作,就能得“很好”,小組評價,提高了小組討論的執行效果。當然,對于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本人進行了一定的指導,對于一些羞于開口的學生我建議他們事先做好準備,報告前先寫在紙上,準備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強了,發言中遇到問題,可以容許本組同學給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
對于小組合作不佳的情況,我通過小組的評價來調控,當學生得到小組集體評價的分數時,就會意識到他們是一個小組,一個“整體”,通過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如個別學生不能有效與他人合作,則進行適當的人員調整。當我發現個別成績好的學生認為自己完成任務就行而不幫助組內其他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時,我不是批評而是鼓勵他們積極幫助困難學生,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加分。對于合作學習的課堂喧嘩,我首先讓所有小組活動停下來,小聲告訴和提醒學生要小聲說話,然后再重新活動,有時用手勢、眼神提醒,有時對活動優秀且把噪聲維持在一定水平的小組提供附加分。對于小組個別學生“搭車”現象,本人要求小組長給每個成員承擔一部分責任,并為之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對每個成員的合作進行評價。這樣,可使學生認識到小組是學習的共同體,個人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于集體目標的實現。在合作學習中,只有取得小組的成功,才能獲得個人的成功。即個人目標的真正達成取決于小組集體目標的實現。合理評價對指導和調節學習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學生深受鼓舞,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也可以使學生避免灰心喪氣,走入誤
區。因此,教師要堅持以正面表揚和激勵為原則,“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
經過這一系列補充措施,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意識加強了,學生在互相幫助和探究中,學習成績、興趣和語言交際水平得到了提高。總之,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借助任務型這一教學手段,合理地開展小組活動,更加關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策略發展狀態;相應學段所學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綜合語言技能運用能力的評價,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優化。
綜上所述,任務型合作學習只有在任務的選擇、優化及評價諸多方面進行精心安排,靈活實施,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2]朱旭兵.小組討論的誤區及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5(3)
[3]黃遠振.論合作學習的定位,實施與意義[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4(35)
[4]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