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設問是培養學生深刻性思維的重要渠道。本文通過課堂設問開展環境、問題設置的目的性、開放性、梯度性,問題的引導和總結,分析設問教學在思維的培養中的作用。
【關鍵詞】深刻性思維 課堂文化 課堂設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13-01
思維的深刻性也稱思維的抽象邏輯性。思維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現在善于透過事物的現象,深入地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深刻性思維包括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通過實踐探索,筆者認為,課堂設問的優化設計和使用,在思維培養中起著關鍵作用。
課堂設問是深刻性思維培養的主要組成部分。但長久以來,我們或忽略課堂設問,或濫用、誤用課堂設問。教師把學生的回答用于判斷學生在課堂中有無認真聽課;學生把回答問題作為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支持。設問似乎與深入性的思考無關,課堂提問淪為一種形式,課堂中的一種習慣,與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脫節。而思維深刻性的培養,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設問。
一 課堂設問開展,需要良好的課堂文化
良好的課堂文化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禁錮的囚籠,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地理知識和原理,是深刻性思維培育的土壤。課堂文化建設應以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積極思考為目標,建立寬松和諧、開放質疑、平等互動、存異求同、有異又敢批判的課堂文化。課堂中采用對話、互動、生成型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堂中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見解。課堂外建立學生興趣資料庫,收錄地理經典謎題等,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
二 課堂設問的目的性
問題設置前,教師應在備透學生、備透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明確課堂設問的目的性。要達成怎樣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更應該明確思維目標。以田納西河綜合治理為例,課堂的設問應該達成:掌握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能夠為區域綜合發展和治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模型。
三 課堂設問的開放性
簡單的“是”或“否”、“對”或“錯”,或直接引自教材作為答案的設疑,容易使學生猜測答案,或只會使用現成的答案,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實質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得不到培養,抹殺了學生天賦的創造潛能。因此,課堂的設問要有開放性,設疑的角度可以大些,不要擔心學生答不出來或者答錯,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得,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和批判中獲得的。有一定深度的、開放性的問題反而能引起學生對材料、案例、輔助媒體等情景的閱讀、觀察、思考、分析、歸納和推理等思維過程,從而獲取有效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以田納西河綜合治理為例,可以設計:(1)根據提供的氣候資料和等高線圖,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2)你認為怎樣才能揚長避短地進行田納西河區域可持續發展;(3)評價教材中田納西河綜合治理的措施。這樣的問題設疑,學生成為田納西河流域的主人和決策者,把學生放在了區域發展設計師的職位,一方面學生更有興趣探索,另一方面學生的思考也會更加充分,通過質疑,在求同存異中獲取地理知識和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四 課堂設問的梯度性
問題設計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促中間,即問題要有梯度。既要有一定數量的比較淺易的問題,為學習困難學生提供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參與意識;又要有一定數量和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習優秀的學生有施展才能和自我表現的機會,發揮其潛能,推進中間學生的發展。這樣,可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滿足學生思維的層次性發展。
五 回答問題中,教師要善于引導而非主導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引導學生將復雜問題逐步細分、簡化;引導學生將新問題,轉化成原來已經熟悉的知識和原理;引導學生如何從概念出發,把握回答問題的準確性。不要懼怕錯誤的回答和學生思維的開放。如咸潮產生的原因,學生轉換成了兩個問題,第一海水水位上升的原因,第二河水水位下降的原因;又如赤潮多發的原因,學生在課堂中提出了可以用漁場中浮游生物的理由來解釋,再結合NP污染的原因。
六 問題的總結
總之,教師應通過逐步的深入,幫助學生揭示問題的核心。如光照圖的判讀,不同的光照圖,是由于直射點位置和觀察點位置的不同而產生的。因此,所有光照圖都可以轉換到三種透視圖(直射點在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上)。三種透視圖的不同在于晨昏線的形態,晨昏線的控制者為直射點、兩交點(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兩切點。因此,把握了直射點和兩交點、兩切點之間的關系,是光照圖認知的核心。
總之,課堂教學以運用問題的探索為核心,開展知識和能力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參考文獻
[1]段玉山.地理新課程研究性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