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對拓展藝術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增強人文修養等方面都起著很大作用,民族音樂更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中國民族音樂涵蓋了中國不同時期的審美品格,在現代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傳統的音樂元素,不僅能讓青少年體驗到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輝煌,更能從小激發他們高漲的愛國熱情。
【關鍵詞】小學 民族音樂 問題 對策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14-01
一 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民族音樂可大體分為五類:戲曲音樂、器樂音樂、民歌、民間舞蹈音樂及說唱音樂。目前,小學民族音樂教育受西方音樂理論影響,滲入了許多西方音樂理念,造成重音樂而輕文化的現狀。
1.教學方式單一,課堂缺乏樂趣
在教授學唱歌曲時,通常是逐句教唱,學生感覺乏味,課堂缺乏活力,使音樂課堂成了單調的識譜練習、歌曲練習。
2.對文化內涵了解膚淺
現在的民族音樂教學方式比較注重分析作品的形態,對音樂的存在意義則不重視,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沒有深入的了解。比如,《春江花月夜》的民樂合奏,在教學時,大多音樂教育者只是對該曲的年代和來源做了籠統介紹,接著就分析曲式。學生聽完了分析也是一知半解,沒有真正體會到這首曲子的魅力關鍵在于中國古典音樂獨有的神韻。對其他諸如地域環境、音樂傳承方式以及歷史因素完全沒有概念,也就更不可能去思考音樂和傳統文化、儒家哲學之間的淵源了。
3.過于注重技術
在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中,教師把培養學生的技術作為重點,造成學生被技術束縛,以至于成為單向發展的人。很多學生都沉浸在訓練演奏技能中,把學會高超的演奏技能作為最終目的,這種學習過程枯燥乏味。演奏技能本來是更好地傳達表現音樂的工具,如今卻主宰著青少年的情緒。進行演奏技能培訓時,學生機械式的演奏,常為某個動作或某個樂段失誤而擔心。在演奏過程中享受的不再是藝術,而是一種精神負擔。相反,在民間藝人演奏中,他們完全擺脫了演奏技巧,可隨心所欲,只有這樣,才能把民族音樂中的至情至性傳達出來。
二 改進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措施
1.提高欣賞能力,培養人文精神
優秀的音樂作品常常融合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用其感染學生,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修養,讓他們領略到內在的精神文化和情感思想。民族音樂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辨能力。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得每個民族的音樂風格也各不相同。這豐富多彩的民樂文化環境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此外,培養人文精神,還可以加強民族音樂的交流,促進民族精神的培養。
2.從豐富感知入手
課堂上應給學生大量聽唱演奏的時間。小學生的思維正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利用直觀具體的視覺效果加深小學生對抽象聽覺的理解,這對音樂教學很有幫助。讓學生零距離地和民族音樂相接觸,挖掘其中蘊含的人間真情、倫理道德、民族尊嚴以及人文境界,從而健全人格。
3.在實踐中體會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
若民族音樂教學囿于教材,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難以消化所學內容。對此,教師應采取新的教學方式。以《民族花苑》為例。《民族花苑》里的民族音樂涉及到藏族、蒙古族、傣族、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每一個民族做成一個專題,使學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民歌樂器、民歌風格、民族舞蹈等。
4.把民族音樂教學融入到音樂各科教學中
為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欣賞能力,教師可在鋼琴、樂理、聲樂教學時,有意識地加入民族音樂成分,如在聲樂課堂上,除了教西洋唱法外,還可以傳授各種曲藝唱腔和民族音樂的歌唱技巧。在鋼琴課堂上,練習曲目可以選擇我國的民族名曲,這樣在彈奏時可以邊欣賞民族音樂的優美,邊掌握民樂獨特的曲式理論,在感性和理性上都有所獲。
普通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是為了提高青少年的素質,滋養心靈、陶冶情操而開展的藝術教育,其中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是重點。因此,在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中,要精選、教透、深悟,使青少年真正從中受益,既學音樂,又學做人,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立紅.制約小學音樂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因素探析[J].新課程學習,2011(19):12~14
[2]薛俊敬.構建新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模式[J].唐山師范學院報,2010(4):140~141
[3]高慧萍.淺談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體藝之窗,2011(7):71~71
[4]楊春林.民族音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J].科教導刊,2012(4):155~15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