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中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特點,本文從培養興趣、激發興趣、增強興趣、強化興趣方面闡述了“全面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這一觀點,意在拋磚引玉。
【關鍵詞】激發 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16-01
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與興趣密切相關。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起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處于最活躍的心理狀態,并由過去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培養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現根據筆者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學實踐,從以下四方面闡述“全面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這一觀點,意在拋磚引玉。
一 發揮無意注意的作用,培養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過多要求學生依靠有意注意來學習,容易引起疲勞和注意力分散。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聚精會神地參與學習呢?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無意注意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而音樂是調節身心,活躍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它既能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又能創造寬松而又活潑的教學環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如在講授《黨的基本路線》一課時,可以讓同學們先唱《春天的故事》這首歌,通過優美的旋律使學生精神振作后再進入教學。
這樣既有助于幫助學生消除疲勞,提高聽課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助于陶冶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高雅情操。
二 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學習興趣
中學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無味。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和科學性的同時,再增加一些趣味性,把理論闡述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盡量運用直觀教學和生動的比喻,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時,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形象比喻,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比作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名為“華夏經濟號”的巨輪,而黨的基本路線就是指引它乘風破浪、不斷前進的“燈塔”,這艘巨輪有“動力系統”和“導航系統”,兩個系統工作正常,現在正全速駛向“美好的彼岸”。請你運用教材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為什么把巨輪命名為“華夏經濟號”?(2)你認為巨輪的“動力系統”和“導航系統”分別指什么?為什么可以作這樣的比喻?(3)所要達到的“美好彼岸”是指什么?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這一深奧、抽象的理論淺顯化了,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識。
三 恰當設疑、解疑,增強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有思維才能解疑、釋疑、解惑,才能極大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促使他們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點撥、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學《同學·朋友》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們都有好朋友,當你發現好朋友做錯了事時,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設疑導思,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這樣設疑引導,使學生增強了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逐步進入角色,明白道理,提高思想覺悟。
四 設計小品、游戲、漫畫,強化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使人的探究和認識活動染上強烈、肯定的情緒色彩,從而使這種活動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游戲、小品、漫畫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以激發學生極大的參與欲望,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我講到“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嗎?”這一課時,為了說明情緒可以通過人的面部表情、語言聲調、身體姿勢等表現出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預先在卡片上寫上表達各種情緒的詞語,如“緊張、害羞、悲傷、憤怒、不滿”等,上課時讓學生來表演。先讓一個學生看卡片上的詞語,并用自己的表情、聲調、姿態表演出來。然后叫全體同學回答他表演的是什么情緒。通過小品、游戲,學生在一陣陣笑聲中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我根據中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特點,充分挖掘其中的興趣點。創設和諧、民主、快樂、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樂趣中學到知識,在樂趣中掌握知識,在樂趣中運用知識,變“苦學”為“樂學”,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大大地培養、激發、強化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多年來,我所授課的學生,思想品德課成績均居同級同科前列。多次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同行的贊許。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