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都曾進行過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但都不是有意識地、自覺地進行,且基本上局限于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參考和教科書,最多擴展到課外讀物、教學掛圖和多媒體等。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這已不能適應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語文素質的要求,要想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程資源 開發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24-01
一 依托語文教材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隨著素質教育的日益推進,語文課程改革也在不斷進行。語文教材也必然越來越趨向于能力化與知識化的結合,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對教材的處理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語文新教材給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許多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有廣闊的延伸與創造的空間,在積極利用課程資源的思想指導下,應引導學生針對課文特點,課前上網查詢、讀課外書、詢問、討論等。加強語文教材資源的課內外聯系,使課內外的學習資源有機地融入教學,豐富學生的積累,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源的能力。
二 結合自身經歷和體驗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挖掘來源于學生的“課程資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學生的一切生活積累也是構成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不同階段都會形成新的生活體驗,教師要善于把他們的經驗與語文課程資源結合起來,這既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和提高,更是對語文課程資源的再開發和再利用。作文教學中應嘗試一種有效的作文模式。通過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的具體敘述,對熟識或不熟識的人物的細致刻畫,對現實生活中諸多現象的真實描寫,產生聯想、感悟和觸發,抒發內心真摯的情感,闡發耐人尋味的道理,表達獨特的物外之趣。
三 圍繞課題和情境利用課程資源
事實上,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運用非口頭語進行知識的傳授,包括一節課的開場白,都能構成語文課程資源的組合要素。此外,教師在課堂上應使用準確、精辟而藝術的教學評價與激勵語言,語文課程資源的利用應從具體細微的教學問題、課題和情境等入手,或是以某一問題、課題和情境為起點或基點展開。這需要語文教師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從開設課題方面看,可以教科書中涉及的有關議題,開展辦報、辯論、征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設獨特有效的教學情境,包括人文科學和精神文化方面。在拓展課程資源的同時促進教學改革的進行,有利于發揮教學中一切動態化因素的組合,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 有效利用課堂中自然生成的動態化課程資源
從某種角度講,教師和學生都是極其重要的課程資源。除了他們自身具備的經驗因素,課堂師生互動中捕捉到的動態化的課程資源。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由具體的師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完成的,這是一個動態化的漫長的教學過程。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各種鮮活的即拿即用的課程資源隨處可見,教師必須善于把握。這種教學中自然生成的語文知識與生活體驗,經過教師有意識的加工處理,結合教材資源,可進行一定基礎的經驗性預設,這樣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靈感是在教育教學課程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迸發,是教學機智達到高水平自然生成的思想火花與教學理想的實現。這樣,以人為主的課程資源開發顯得猶為重要,教師必須靈活機智地激活、捕捉和運用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出了錯,教師不要盲目批評,而要從另一個角度把它作為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這是一種自然生成的鮮活的課程資源。在這一方面,傳統的教學上從來沒有重視過,甚至作為干擾或阻滯教學進程的因素來看待。對不同聲音的回應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對學生參與熱情的肯定,對學生經驗資源的關注。如果對不同聲音不理睬,甚至壓制,輕則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重則,會使課堂變成一言堂。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同聲音作為課程資源的價值遠遠大于它本身的價值。要善于捕捉不同聲音中蘊涵的學生經驗、學生的個性感悟、學生質疑創新思維的火花,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進程。
五 結束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把機械的、靜態的語文課程資源進行創新組合,進一步做好優化,發展成為動態的、可觀可感的語文教育教學資源,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需要教師有極強的課程資源意識,具備提升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拓展教師資源觀的濃度和廣度是推進新課程的重要基礎。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