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是建國以來一次全面、徹底的改革。新課改對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課程從2003年下學期起全面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筆者深深感受到新課程的實施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感到實施新課程壓力大,困難多。
一 關于課程實施與現行評價體制
新課程發展性評價體系重在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質性評價。其目的在于激勵、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目前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對教學的評價仍是終結性評價——量性評價,看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選拔與甄別在評價中仍處于主導地位,考取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人數的多少,決定著學校的聲譽。這兩種評價制的矛盾,不僅使實施新課程的教師無所適從,為了增加考取重點學校的人數,教學過程自然難免重蹈覆轍,穿新鞋,走老路。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新課改沒有在社會上引起應有的重視,二是新課改人才培養模式與目前社會需求一時難相適應。要解決這一矛盾沖突,首先,要求學校管理層和教學一線的教師要更新觀念,達成共識。因為教育行政部門是教育評價的的權力機關,其指導思想直接影響教育過程的實施:表面看教學改革是教育內部的事情,但其培養對象牽涉到社會各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從事教育改革的教師則力不從心、無能為力。不少教學經驗卓著的教師實施新課改時遭到家長的責難而進退兩難。因此我們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正確處理新課程改革出現的問題,要像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一樣大力宣傳新課程改革,全員更新觀念,讓全社會都來高度重視新課改、關心新課改,支持新課改。只有這樣新課改才能順利實施。其次,選拔與甄別在評價中占主導地位的原因是目前社會需求的實際問題所在。新課程從人的終生發展出發,注重長期效應。但目前受教育者的家長普遍急功近利,即送孩子上學就是為了考取一個好大學,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在這種社會需求狀態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整合為目標的新課程實施則困難重重,教學改革只是一廂情愿。因此,新課改的實施還必須與其他的改革,如高考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配套進行。否則,新課改將難以推進,語文教學自然亦無法走出困境。
二 關于新課改實施與教育現狀
新課改從轉變教師的行為與學生學習方法入手,準確改革傳統教育的弊端,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但這種改革與目前的教育現狀存在矛盾。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全面關注每一個學生,從理論上說,是非常正確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目前教育現狀,卻難于實現。其一,班額人數過多。目前學校一般班額人數少則60人,多則70~80人,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積累、智力類型、素質潛能等各不相同。在這種狀態下,作為主導者的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個性及不同需求去組織、引導,讓每個學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其二,教學手段落后。目前絕大部分學校教學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尚未進入課堂。其三,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思潮又進一步抬頭。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學習積極性普遍受到影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的培養任務艱巨。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減少班額人數。班額人數應控制在40人以下,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去組織、引導。其次,要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要進入教室、進入課堂;中學生要進行探究性學習,僅有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查閱各方面的資料,而中學生擁有的資料是非常有限的,且上級主管部門禁止給學生購買教輔資料,這就要求學校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如圖書資源、網絡信息等。再次,為便于中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要改變現行班級管理辦法,采用靈活的班級管理方式或根據學生個性分層編班管理。個性不同的學生都編在同一個班,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只有解決這一矛盾,才能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 關于現行教材與學生實際
現行使用的新教材打破了傳統教材的體系,從培養學生的能力、改變學生學習方法入手,完全符合新課標要求。但在使用過程中,與學生實際卻存在一些矛盾。其一,新教材將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及能力估計過高。其二,現行教材重在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教材編寫有的只有探究過程而沒有結論,有的只有結論而沒有形成的原因,課后沒有相關的練習,只有兩個思考題。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明令禁止學生購買教輔資料的情況下,學生對所學知識如何鞏固,如何掌握基礎知識?要解決這一矛盾,筆者建議教材的編寫者要多下基層,深入教學一線調查研究,努力使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相吻合,編寫與教材配套的必要的教輔資料。
新課程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大舉措,是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良好開端。但要順利實施,真正貫徹落實,尚須社會高度重視、更新觀念,不斷研究、探索,進一步完善。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