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藍皮與黃皮)明確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即最終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要把一種理念變成人的素質,只具備對這種理念的認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這種理念有進一步感悟。而這種感悟只有在實踐中才是最有效的。目前一些課堂實踐中具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 教學目標虛化,確立不“準”
我們要想上好每一節課,首先要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就好像海上航行的航標,是上好一節課的方向,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其而服務的。教師要實實在在地把握住。然而許多教師確立目標虛化、不準或游離于目標之外。這樣的一節課一定是漫無目的的,對學生來說其后果不堪設想。因而準確的確立教學目標尤為重要。
二 教學內容寬泛,不“精”
教學目標確立后,我們就要研究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新課程改革是一“標”多“本”,即:一個“課程標準”多種版本教材。新教材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和需要。它要求教師要大膽地增減,整合,會活用教材而不是像過去只教教材。可以這樣說,不是教材中的都要教,不是教的都要會,不是會的都要考。因而我們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一定要精而不能寬泛無邊,什么都讓學生學會。同時,我認為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們對教材的科學理解和靈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過早或過多地補充內容,海闊天空,甚至偏離文本而大談網上查閱到的資料,大量補充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結果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學活動失去了認知的支撐。
三 教學重、難點不突出,不“實”
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就要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教師教學重、難點不突出,沒有落到實處。一節課所有的內容都是重點,不存在輕重之分。這樣就會導致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滿堂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導致費時多,效率低。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定要重、難點突出。重點的知識多講,非重點的少講,要“精講精練”。
四 教學方法死板,不“活”
課堂教學最終要看效果,教學方法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我們很多教師不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因而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新型的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一節課的成功并不是教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吸收了多少,在課堂上消化了多少。師生關系是“良師益友”,也就是說,課堂上是良師,平時交往是益友。一節課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如學習小組、兩人操練、多媒體、簡筆畫,游戲活動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五 教學風格無個性,不“獨特”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學生觀,新的師生關系,新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要求校長有主見,教師有風格,學生有個性,學校有特色。教師的教學風格是課堂教學的金鑰匙。它是幫助學生消化知識的活化酶。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獨特,學生就會喜歡,喜歡你這位教師進而就會喜歡你教的課,就會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習得知識。但我們大部分教師沒有自己的個性。
六 教學反思少,不“勤”
什么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來自于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途徑,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課改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假反思”現象。我們講完一節課總有得失,有愜意的地方或不滿意的地方我們要及時反思記下來,尋找苦藥良方,醫治教學中的“疾病”,為今后的教學提高創新思維。可是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久而久之,過去的成敗就會忘得一干二凈,也就更談不上有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教師們往往把講課看得很重要而遺忘了教學反思,其結果因小失大,最終沒有長進,當不了好教師。因此,要把教學反思做真、做實、做勤。只有重視教學反思,才能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
七 教學觀摩形式化,不“評”、不“觀”、不“議”
作為一名教師,要勤于觀摩同事和外校教師的優質課,最重要的是進行評議。只有評議才會有所獲,才能找出差距,為今后自己的教學提供良方。我們很多教師聽完課后不加以總結,這樣的聽課毫無意義。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