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的參與和行為的參與”。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產生內心的體驗和創造。
下面以“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學片斷為例,談談筆者對課堂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 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解分式方程: 。
生:解得x=21。
師:怎樣解?
生1:方程兩邊同乘以(x+3)(x-3)去掉分母。(預習過的少部分學生)
生2:將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化為整式方程。
師:表揚學生,簡要介紹分式方程的解法。
師:同學們解分式方程 ,看誰解的又快又準。
(教師巡視,很快發現有幾個學生解出x=1,教師及時進行表揚。部分學生在著急,不知如何解,還有少部分學生
解不出,這時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提問:“誰能說出你是怎樣解的?”)
生3:方程兩邊都乘以(x+1)(x-1)去掉分母可求得。(預習過)
生4:將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得x2-1=2(x-1),化簡后得x2-2x+1=0,不會解。
生5:補充:x2-2x+1是完全平方式,方程可寫成(x-1)2=0,所以x=1。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非常好。(表揚生5,并說明不是什么時候使用生4的方法都簡便)
老師接著說:“但是全班沒有一個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請想一想,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開始討論起來。
生(齊):答案不是x=1嗎?(很吃驚的樣子)
生6:原方程無解。
師:哦,為什么?
生6:因為當x=1時,分式方程中的分母為零,沒有意義。
師:太好了,你解釋得很好。(此時,教師引出“增根”的概念,然后板書“檢驗”的過程)
師:小結解分式方程的步驟。
打鐵趁熱,師再出示相應練習:
做選擇題:方程 的增根是( )。
A、x=1 B、x=-1 C、x=0 D、不存在
生(齊):選A(不假思索)。
師:答案不對。
生:當x=1時,分母為零,為什么不對呢?(思考……)
生7:(2分鐘后)明白了,原方程有解,它的解是x=0或x=-1。
師:非常好,同學們要明白“不適合原方程的根是增根”。(進一步解釋“增根”的概念)
二 案例評析
1.尊重所有學生自身的思維方式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總覺得解決數學問題雖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但總有一種是最優化的,教師在教學中自然會把自己的想法、思維過多的強加給學生,然而“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學生以和老師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老師為了講清楚題目的意思,不顧學生的“處境”,可想而知,學生能真正接受老師的講解嗎?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是讓學生先預學數學,讓他們在不斷地探索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讓他們看數學、聽數學。片段中的生3、生4和生5之所以有各自的思維方式,是因為他們在老師講解之前已經深入地鉆研了問題,這樣學生才有“資本”與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盡可能多表揚和激勵學生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可見表揚鼓勵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重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教師多表揚和鼓勵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使其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愉悅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促進他們主動發展的欲望。
3.盡可能地讓學生有參與感
教學片段中的選擇題,教師的一句“答案不對”可以說是投入“一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千層浪”,使課堂變成了學生思維操練的場所。教師沒有立刻解釋錯因,而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學生一起探索,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且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的快樂。這樣的課堂教學,創設了有利于個性發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不同的學習結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 課堂教學應抓好的幾方面
我校開展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實踐表明,如果教師們都能輕松地駕馭每一節課,那么對于學生來說數學知識就不再是抽象難懂、枯燥無味的。我們的數學課堂將會成為輕松愉快的課堂,低分的學生將會越來越少,能力強的學生則會越來越多。因此,課堂教學中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符合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和基本環節
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一要強調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二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策略,教師的指導、幫助、點撥、激勵體現在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三要關注課堂主要變化的策略,學生在自學、探索、交往和互動中的參與狀態、參與時間、參與質量及學習活動中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主要變化在整個活動中都備受關注。著重抓好四個環節:(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2)指導自學,提倡合作交流;(3)激勵評價,幫助總結反思;(4)當堂訓練,鼓勵探索創新。
2.防止開放性取代了教師的指導性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往往有一種誤區: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飛翔,成“放養式”的無序狀態,最終變成幾個精英學生的探究,大多數學生東看看、西瞧瞧,短短40分鐘白白耗盡。
這一誤區的形成是教師沒有把握好開放性和指導性之間“度”的問題,因此,課堂上我們提倡教師應以“扶”的方式幫助學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讓學生“學走路”,以“放”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走路”。不是不需要教師,而是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師不僅需要新的教學理念,還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作為保證,特別是教學設計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3.防止學生的練完全取代了教師的講
有些教師認為一旦設計了問題和練習,便認為自己的主導任務完成了,整節課成了學生在“題海”中奮戰,成了做題和對答案的呆板練習課。
造成這一誤區的原因是教師沒有吃透“教學”的精髓。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以教師和學生作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載體的交往。學生“先學”是為了后面有“資本”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關鍵之處的精講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便成了空話。
4.設計特殊的測試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
課程標準提倡“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體現分層,特別要注重對學生的過程評價以及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評價學生要以正面引導為主。
四 對學生所掌握知識進行測試的做法
筆者在教學中每隔一至兩周,都會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測試。做法如下:將全班學生按數學成績從低到高分成A、B、C三組,其中A組的同學成績最差。測試采用同一份測試題,或降低難度,或采用不同的評分標準,使A組的多數同學都能獲得50分以上,甚至有部分學生達到90分以上。這樣做,給了后進生無限的希望,讓他們感覺到有信心。并且也給優秀生(C組)一些壓力,讓他們感覺到不能輸給別人。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至今,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的數學成績在全年級中一直名列第一,今年有一個班的優良率達到了98%。
實踐證明,特殊的測試評價,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可喜轉變。把學生從網絡游戲、動漫世界里拉到書本上來,使他們心甘情愿地回到數學題海中,我作為一線教師為此感到驕傲、自豪。
新課標中對數學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隨著新課程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化,教師的觀念更新了,教學手段更具有創造性了,學生的學習更有朝氣了,課堂教學也變得更加精彩了!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