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學習起來就會輕松很多,進行課前三分鐘數學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這無疑為提高數學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極大的機會。因此,巧用課前三分鐘,可作為改進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課前三分鐘 興趣 改進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59-01
數學課課前三分鐘要有鮮明的學科特色,老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三分鐘,讓學生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活躍氣氛,振奮精神,從而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堂學習。那么,怎樣才能巧用課前三分鐘,激發學生數學情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巧用課前三分鐘,提高學生口算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突出體現數學的基礎性和發展性。”“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口算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口算能力的高低,對學生基本的運算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使其達到正確熟練的程度,必須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來實現,恰好每節課前三分鐘給口算訓練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課前三分鐘進行的口算訓練的方法應多樣化,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用孩子喜愛的計算游戲來提高他們大腦的運算技能,從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只要堅持堂堂練、天天練,就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 巧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學會“讀課本”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學生僅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授是難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數學語言系統的,只有通過閱讀,做好與數學教材語言的交流,才能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增強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提高數學語言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因此,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為學生提供“讀課本”的機會,就顯得尤為重要。 老師需要巧用課前三分鐘,教給學生一些讀數學的方法。如學會整體地讀圖,能夠用簡單而完整的話說出整幅圖的大意;學會有序地觀察,可以按照“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順序讀信息;學會把自己看到的數學信息進行分類,注意采取各種形式訓練學生能夠把數學信息和問題完整地表述清楚。例如同桌互說、小組交流、集體說等,總之要讓學生把數學教材中的每一個信息都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中、高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們一般能夠順利地從教材中獲取相關的信息,但是,教材中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也越來越深,如概念、法則、性質、公式等需要熟記的知識也越來越多了。因此,老師需要巧用課前三分鐘,指導學生在反復閱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的字、詞、句,用筆畫、圈,反復推敲、分析,引領學生熟記,做到熟能生巧。
三 巧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領悟數學的人文性
教師巧用課前三分鐘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與數學史料等,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引導學生瀏覽一些數學網站等,開展關于閱讀后的數學思考活動,以引起思想共鳴和模仿實踐,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數學情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學“數”的認識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數的概念、起源,使學生體會數源于“數”(shǔ),量起源于量(liáng),向學生介紹數的原始表示法(結繩記數與刻痕記數)。通過原始社會石器與陶瓷的幾何形狀和圖案,介紹原始人對簡單形狀與圖案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圖形。
四 巧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感悟數學的趣味性
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接觸的生活面也不一樣,在課堂內外讓學生互換大腦里儲存的信息,讓學生自己做主,尋找身邊的數學,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例如開展每日一題、每日一問、每日一“show”等數學活動,增強學生學習意識,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結合課內外數學閱讀活動,讓學生把數學名人故事、趣味數學題、數學家軼事等作為講話的內容,開展數學課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課前三分鐘演講”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認識、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各種形式的思維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課前三分鐘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環境,讓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沉悶死板,給學生以新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更利于增強學習興趣;可以增長知識、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課前三分鐘”,巧用“課前三分鐘”,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