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知識原本就過于抽象難懂,理應讓學生通過生活去理解、應用那些數學概念或模型,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本文就針對生活化教學模式,分析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活化 教學環境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63-01
生活化其實就是要求老師在教學數學課程時,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與原本數學知識基礎為教學背景,把經歷過的生活變得數學化,讓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讓學生懂得運用數學思路去分析、認識、創新社會,運用數學理論去解決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一 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性
如何構建這種生活化的課堂情境?通常采用以下幾點方法:
第一,運用實例構建教學情境。在講到循環小數這一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聽一個永遠都講不完的小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了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和小和尚講故事,他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樣,學生就能理解什么是循環了。
第二,運用實物圖片構建教學情境。若想讓學生認識圓形,就可以用自行車作為例子,拿出一張用正方形作為自行車輪子的畫,詢問孩子這個自行車好不好看、實不實用。有些孩子覺得好看,但大部分孩子都覺得不實用。那么如果正方形不實用的話,橢圓形呢?然后老師可以給學生看輪子是橢圓形自行車的照片,仍然不太實用,因為一起一落,很顛簸。直到最后老師展示輪子是圓形的自行車時,學生才覺得熟悉、實用。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印象。當然,還可以詢問學生在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學生對圖形產生濃厚興趣,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
第三,運用實際動手操作構建情境。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可以裁剪兩張同樣大小的三角形紙片,隨意旋轉或平移它們,如果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的底乘以高,如果組成一個長方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積就是長方形面積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的長乘以寬。學生就可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不僅能嘗到成功帶來的成就感,更能加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勇氣。
二 探索未知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際上,小學生通常都是從混沌未知成長到理解并記憶簡單的數字,再到深入學習數學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不懂的數學概念或理論模型等,那么如何讓他們在生活中探索未知的數學知識呢?怎樣激發出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呢?怎樣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數學知識的滲入呢?這些都是生活化教學的最終任務。使學生認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在數學教學課堂中,老師應篩選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來讓學生探索解答。學生們在不斷討論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興趣的同時,亦培養了學生勇于提問,敢于質疑、反問的學習精神。
三 討論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在教學數學過程中,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學習環境有機地融合為一體,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親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是無處不在的,從而激發出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好奇心,使數學知識變得細節化、簡單化,進一步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如老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一協作,制作一些長方體的紙盒,同學們憑借自身對長方體的想象:爺爺的火柴盒、家里的冰箱、媽媽的化妝包等,來初建長方體的藍圖,結合一些美術知識進行構思、制作。這種結合生活的教學,就能激發出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欲望。另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還能加深同學間的友情?!岸鄠€人,多份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加習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建立起學好數學課的信心。
綜上所述,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思考數學知識,加深現實和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在數學課課堂上,學生只要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能獲取相關的數學知識,突出了智慧累積、成長過程,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生活化性質的課堂教學,其根本就是以課本為依據,但卻不受課本局限束縛,使得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更加靈活多變,從而培養起學生動手操作和動腦思維能力,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學生在學數學時的壓力、負擔,還可以豐富課堂,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行濤.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王仆芳.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學生之友(小學版),2009(1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