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對有效的教學途徑的研究,隨著對學習理論的深入研究,數學界對有效教學、有效課堂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教師投入較少的物力、精力和時間,按照教學的客觀規律來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效果不僅能滿足個人或者社會的各種教育價值需求,也為良好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新課改下數學標準的教學課程,最基本的目的是促使學生能和諧、持續、全面的發展。它應該以學生學習數學時的心理規律為基礎,來考慮自身教學的特點。本文結合現代的教學理念概括幾種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數學 有效教學途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64-01
教學是一種比較有明確認知和目的性的活動,各界教育工作者都追求其有效性,滿足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以及教師在達成自身較好的教學目標的最成功行為就達到了有效教學,它體現了教學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一 提高課堂效率,開展有效教學途徑
為提高數學課課堂教學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反思,確立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的操作實踐中,創建對開展教學活動有利的教學環境,開展有效的教學途徑,把課堂文化進行深入改革。不管教學是否有效,都要在學生身上實現,應以學生的發展進步為核心作為教學的有效性,而其有效性又體現在對教學效益的關注上,教師不能只追求外觀形式而放棄了教學效率的規范要求。
二 使用簡潔的課堂教學用語,精心挑選例題
例如,人教版2-2(P38~50)十多頁的篇幅來說定積分的概念,用兩道例題通過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的方法求出曲邊梯形的面積,步驟冗長,學生難以理解,更別說掌握了,我在講解的時候沒有對具體數據求解,只是滲透“以直代曲”的思想,然后用微積分基本定理解決(P38~50)出現的練習,同樣可以解出正確答案,因此學生很容易掌握。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的難度、結構特征、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不能只追求例題的數量,而要重視例題的質量,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讓學生也參與進去,而不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師應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以進一步強化本堂課的教學內容。
三 設計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
例如,在講空間幾何體時,同學們由平面幾何到立體幾何很難適應,總會把兩者混淆,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通過圖形看不出幾何體的邊、角之間的關系,我要求每位學生制作一個正方體,材料不限,學生很積極,即使數學學困生也樂于參與其中,而且還能不斷發現規律,運用實物解決問題。利用正方體這個模型解決了空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異面直線所成角、線面角、二面角,還有線線、線面平行與垂直的關系。有位學生在他的博客中寫道:看著自己做的正方體模型,好像明白了許多。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積極性,我還讓學生制作幾何模型,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其他人合作進行創作,然后把他們的作品收集起來進行評比、表揚。學生愛學、愛動手,使數學課不再呆板、枯燥。動手操作可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四 有效途徑分析
新課改下的標準教學課程是強調學生從自身已經學到的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對抽象性思維教學模型進行應用和解釋的過程,在理解教學的同時,情感態度、思維能力和價值觀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和進步。在我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依舊存在許多與新課程標準不對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自身學歷能力及主動性的培養,教育被學生當做客體,被動的接受教育知識。而新課改下高中數學的標準教學的最基本出發點就是在促進學生和諧、持續、全面的發展。在學生已學到的知識經驗和自身認知的發展水平為基礎發展數學教學活動。教學的相關資料應該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激發,同時有效配合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去從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充分掌握和理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思想技能,獲得更多的教學活動經驗。通過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方式來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因此教學中課堂、學生和老師都應互換角色,學生是課堂上學習的最重要角色,老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
五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課堂的有效性是新課改下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們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排除一切名利的誘惑和形式的束縛,敢于探索、專心研究,完美有效地完成數學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張世紅.高師數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6):7~9
[2]沈立國.論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J].華章,2010(24):6~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