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醫療、醫學改革與發展的背景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已成為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文章通過對高等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分析,從人文取向、課程設置和評價模式等方面厘清誤區,為高等醫學院校實施人文素質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啟示。
【關鍵詞】醫學教育 人文素質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03-02
高等醫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的重任。高等醫學教育中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強烈呼喚,而且是提高未來醫生醫德水平的現實要求,不僅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社會衛生事業的需求,而且必將成為現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21世紀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醫學科學發展提供了基礎和空間,同時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當前較為滯后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衛生部等研究制訂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教高〔2008〕9號)(以下簡稱《標準》),就醫學畢業生應具備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知識、技能三大目標和醫學專業教育辦學標準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標準》反映了醫學教育面對的國際趨勢、國內環境和社會期待,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作出了規定,在“根本任務”和“基本要求”中給予了表達。
貫徹《標準》要求、大力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首先應當加強調查研究,認真分析當前高等醫學教育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這些誤區既會影響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效果,又勢必在人文教育的發展道路上設置無形的障礙。
一 在認識取向上,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認識不完整,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人文性,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具體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精神層面上說,人文素質具有對感性生命深切的關懷,這一點對醫學生而言尤為重要。人文素質的形成與提高,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縱觀當今作用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復雜社會醫學環境,無論是醫生從業、醫院運營還是醫療服務,追求技術至上、否定醫學服務中人文價值現象普遍存在,消費主義、技術主義、人文主義雜糅相交,社會醫療資源短缺與配置浪費矛盾共存,醫院無法實現優化運作的無序市場化與過度市場化交錯,種種矛盾共同構成醫學環境的復雜局面。這一切的改變需要很多因素助推,其中醫院用人重學歷、重技術、輕人文素質的誤區需要徹底厘清。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才能使其在醫療實踐中關注人的生存質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關心人的生活環境,自覺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病人。
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認識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很多時候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習者三方共同發揮了消極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是滲透性教育,對人的影響非常緩慢但卻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質培養的長遠效益,讓人文素質教育落地生根,裨益于醫學的發展和醫務人員個體素質的提升;教育者要從人全面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把人當做工具的教育理論是最致命、最危險、
* 本文為山東省高等醫學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2009年)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最錯誤的概念之一。應充分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醫學生作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職業倫理生活。培養醫學生作為“技術人”,既有救死扶傷的執業技能,又保持滿腔熱情的人性關懷。培養醫學生作為“社會人”堅守職業的道德底線;醫學生不應極力崇尚自然科學,而忽視對人文知識的追求與學習,不應對于職業角色的理解仍停留在掌握執業技能上,對待人文素質教育仍持敷衍塞責與不以為然的態度。應具備接受人文素質培養的強烈動機,明確只有把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兩者并重,才稱得上高素質的醫學工作者。
二 沒有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片面追求顯性課程,忽視了隱性課程
由于認識取向的誤區,人文素質的培養倚仗顯性課程即理論授課,認為對醫學生進行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地理學、藝術等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質培養的全部。往往采用“貼標簽”的方式,生硬地將人文教育貼上醫學教育,人文教育就變成了附著在醫學教育上的點綴。顯性課程以概念化、直觀化的形式體現于教學內容之中,表面看來理論性人文課程的比例有所加強,實際上只取得了擴充學生知識面的簡單效果,學生為考試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體悟其隱蘊的精神內涵。而且,醫學人文課程大多數在臨床教學前期開設,并在后期實踐教學前結束,人文素質培養缺乏全程性,因此難以收到實效。
我國現有的高等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基本上沿用了應試教育方式,教學方法與手段較單一,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先進的教學方法沒得到廣泛應用,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臨床課為中心的課程設置依然較多。國內醫學院校與國外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相比,后者一般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三塊組成,人文社會科學在其中所占據的比重在英國和日本顯示為10%~15%,美國和德國為20%~25%,而我國研究結果顯示僅為8%,這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標準》的出臺是順應國際醫學教育發展趨勢和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是進一步規范醫學教育管理,提高醫學教學質量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行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前提和依據。《標準》對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規定為,“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其中“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蘊含著醫學生的基本人文素質要求。貫徹《標準》要求,需要高等醫學院校從辦學宗旨及目標、教育計劃包括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等方面采取措施,構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勢在必行。既要保證顯性課程即正式課程的培育作用,這包括兩課在內的人文知識課程,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又要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即潛在課程的作用。
三 在評價模式上:理念陳舊,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法絕對化,流于形式
目前,高等醫學教育中對人文教學的評價局限于單純的課程考核方法,拘泥于通過書面考試形式來檢驗效果。這種評價模式造成了教師教授的功利傾向和學生自覺提升自身人文素質的“縮水”。
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一般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從事人文社科專業的老師,自身缺少對醫學的實際體驗和研究。第二梯隊是醫學專業畢業的老師,自身缺乏系統的人文社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由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學歷層次受限,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將人文知識與醫療實踐相聯系,勢必導致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的脫節,達不到預期的人文素質培養效果。
首先,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是基礎,強化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醫學倫理、醫學哲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其次,豐富教學方法和內容,讓理論講授與醫療實踐相結合。在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上,應在講授的基礎上廣泛采用包括學術研討、課外閱讀、情景模擬等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基于案例的學習(CBS)”以及“基于問題的學習(PBL)”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在醫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通過實地參觀、生命敘事、影視賞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素質訓練與拓展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讓學生自覺樹立和諧的生命觀。再次,轉換考核方式。如果人文教育的評價流于形式,就喪失了其應有的教育評價功能,導致醫學生學習人文課程動機不強,選修人文教育課程只是為了湊學分。這種形勢下,在完善教學內容、完善人文教學課程內容的同時,要改變相應的考核方式。對于系統性、理論性和知識性很強的人文社科課程,可以通過考試的方法檢驗醫學生掌握的程度;對于藝術欣賞等主觀性較強的人文科目,可以通過寫讀書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對藝術、文學、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對于法律等實用性很強的人文科目,可以通過設計、分析案例,模擬事件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
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出具備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主體品質的人才。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開設大量課程進行修補的方式來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導、匡正學生。
多種的評價方法和完整實用的評價體系容易被評價人所認可和接受,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人文教育變成自我教育,自覺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從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走出三大誤區,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加強組織保障和評估,有效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使之適應現代人類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顯章.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努力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A].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C].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30
[2]馬存根.試論醫學人文素質的養成及其輻射功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6):30~31
[3]朱腱、康玉唐.發達國家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概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8(3):90~93
[4]豐坤武.關于人文素質結構的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163~16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