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關系到一個人的成長、一個家庭的幸福,更與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休戚相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希望工程、民心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貫徹落實,勇于開拓創新,注重工作實效。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電子游戲、不良刊物、灰色童謠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成年人的價值取向。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也在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靈。當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任務仍十分繁重,應保持清醒認識,本著對黨、對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
我國目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達3.67億。每一個孩子的背后,都是一雙雙關注的眼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時代的需求、人民的期望。未成年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價值觀念形成、人格品德塑造的關鍵時期。如何給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 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主陣地,為未成年人走向社會架起橋梁。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可以使未成年人學會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基本之道,從而了解社會、認識社會,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因此,學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當前有56.9%的成年人認為“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視智育,輕視德育”是影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半數以上家長認為當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一般。不少學校學生課業負擔重,校領導片面追求升學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唯分數論”,許多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導致社會上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許多問題接踵而至。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成才的關鍵一環是德育,其核心就是讓學生成人,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培養一個人首先要讓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無論何時,都應把成人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用知識去彌補。一味地注重智育忽視道德建設,只能培養成廢才、怪才。試問作為一名學生,作為一個公民,若連基本的道德、法律都不懂,一點挫折都難以承受,那么知識再多又有何用?水平再高又有何為?
學校要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全面加強中小學德育體系建設,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和廣泛的道德實踐活動,培養未成年人建立一個基本的道德觀。同時,作為教師,要不斷接受教育提高素質,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足夠的愛心,感受到社會的規范,才能把書本上的道德規則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有公共意識、愿意為社會服務的人。
二 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因此,在孩子走向成人的關鍵時期,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言行要慎察之。
首先,要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通過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了解孩子成長動態和心理狀態,鼓勵未成年人平等地參與互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家長適當地引導,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感,從而形成一個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其次,家長要做好榜樣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同樣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最簡單的德育莫過于時常使用“請、謝謝、再見、對不起”這些禮貌用語,以及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在言傳身教過程中,孩子才會逐步學會尊重、學會觀察、學會熱愛。
最后,父母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善于發現未成年人身上的閃光點。隨著未成年人逐漸長大,他們的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的變革也日新月異,但如果父母不夠重視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方法的更新,包括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思維廣度和深度的拓展,就不能主動地了解孩子的心境,和他們共同面對問題。因此,教育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家長也要不斷進行“再教育”,掌握正確的教育觀念,尊重未成年人的情感和人格需求,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幫助和引導他們解決困難,鼓勵他們,與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 強化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傳統倫理道德與西方倫理思想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一些領域出現了道德失范的現象,如誠信缺失、消極腐敗以及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傳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廣義上說,社會、媒體、輿論有責任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成長環境。這就需要規范大眾文化的發展,通過弘揚主流文化、宣傳主流價值觀來遏制商業傳媒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通過塑造富有感染力的英雄形象來創造另一種明星效應;通過對正義行為的褒獎和對某些不良行為的鞭撻來激發道德意識,從而形成良性的流行文化氛圍。
首先,要發揮少兒頻道的積極作用,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孩子與老師、家長交流的平臺,一個相互學習成長的平臺,一個促進思想道德提升的平臺。其節目應該是獨特、新穎的,在內容上能更好地體現兒童特色,尊重其身心發育特點;通過孩子的成長故事等節目來實現未成年人與師長、與生活、與世界的交流;在節目中增加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并寓教于樂。這樣才可激發大家參與的興趣與熱情,使關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其次,真正的優秀節目,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我們的媒體工作者和創作者能在深入生活上下工夫,在故事的提煉上下力氣,在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上出精品,那么就一定能抓住孩子的心靈,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小兵張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影響了兩代人。
最后,鑒于當前社會一些“黑網吧”、“灰色童謠”、“口袋書”、“不良廣告”的盛行,有關部門要深入開展專項行動,整治網絡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堅決抵制低俗的影視、書報刊和文化市場,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文化環境。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培養,是一項持久、長期的任務。對思想道德的投資,其效果或許不如投資商業直觀,然而卻是無價的和不可替代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使孩子心靈健康,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托起的是一個靈魂的希望工程。我們要堅持培養,堅持創新,幫助未成年人樹立遠大的志向,規范日常行為習慣,提高最基本的素質,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理念,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了這樣的希望工程,祖國的未來才大有希望。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