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在一次高考模擬考試中遇到這樣一道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以下對材料中“商人”行為敘述正確的是( )。
A. 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購茶葉;
B. 他到浮梁買茶時住在“會館”中;
C. 他可以用紙幣去收購茶葉;
D. 他將茶葉販賣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正確的答案是A,其他的現象都不可能在唐朝出現,很多學生產生了疑問,說草市是在宋代出現的,唐朝沒有出現草市,并且書上說得清清楚楚。我打開岳麓版課本必修二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發展》第22頁,上面寫道:“到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坊市界限不復存在。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原先禁止設市的城郭和鄉村,也被允許置市貿易了。除了一般的市場區外,還出現了夜市、曉市、草市等。”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課本中把夜市和草市的出現時間都認定是宋代。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這里的表述顯然是錯誤的,夜市和草市并非在宋代開始出現,在宋代以前就已經開始出現。
根據史家的研究,中國古代最早的夜市出現在唐代的中晚期,其依據是當時的一些文人的詩作里,出現過這樣的句子:“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夜看揚州市》——(唐)王建。“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寄汴州令狐相公》——(唐)王建。“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送人游吳》——(唐)杜荀鶴。類似這樣的描寫還可以搜羅出一些來,但數量不會太多。通過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到在唐代已經出現了所謂的夜市。但是我們知道唐朝有規定:城、坊、門市必須在日頭一落就關閉,史料記載:“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唐六典》。城市里普遍夜禁,連燃燭張燈也有限制,若有違犯,要受到處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唐代的夜市只出現在少數的商業繁盛區,而且多限于供達官豪吏縱情聲色的場所。它與宋代城市那種真正屬于市民自己的夜市相比,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宋代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上坊市界限的打破,交易時間也完全不受限制,夜市在宋代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北宋的都城汴京,在馬行街、北州橋一帶,是“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盛之處”,每晚“人物嘈雜,燈火照天”。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夜市在宋代已較繁榮,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關于草市形成的時間,《太平寰宇記》卷90《升州上元縣》載,古建康縣,晉咸和中“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證明這個草市在東晉已出現,東晉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說因市場房舍用草蓋成,或說因初系買賣草料市集,大多數是適應農民以及其他小生產者之間產品交換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經過長期發展,到唐代,其數量已相當可觀,這是一種新的商品交換場所,它與縣以上所設立的官市相對立,或在交通要道,或在河渡之所等,有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市場,起初這種市場都比較簡陋。唐景龍元年(707年)的敕令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說明州縣之外的交易場所都是不合法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的草市還都是不合法的,因此設施比較簡陋。后來隨著商業的發展,草市逐漸發展起來,如王建《汴洛即事》詩:“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賦書》:“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唐代的中后期,草市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不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其規模還是有限。
由于商業的發展,早在唐代出現在大城市周圍的草市,到宋代已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圍和一些村落。草市緊鄰大城市和州縣城市周圍,如陸游《雜賦》所云“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草市逐漸發展成新的商業區,并且里面設施比較完善。在當時草市發展眾多,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換市場,是溝通城鄉的橋梁。在宋代,不僅鎮市、草市大量出現,還有許多草市發展成為鎮市,許多鎮市發展為城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到中國古代“夜市”和“草市”的簡要發展,“夜市”和“草市”在宋代以前已出現,并非是宋代才開始出現。我想教材的編者,在這里是要想表達宋代城市的發展和唐代相比,無論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空間上,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居民區,并且草市也獲得很大的發展;在時間上,唐代明確規定何時開市與何時閉市也不復存在,通過宋代的夜市可以得到證實。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