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農村文化館面臨的諸多問題以及對樹立文化館公益形象的影響作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文化館 公益形象 思考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99-02
長期以來,城鄉文化館都是以群眾文化主力軍的公益形象定位于社會生活中的。國家設立城市群眾藝術館、城鄉文化館的目的亦是讓其在群眾文化工作中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城鄉文化館存在一天,就一天也不能改變這種公益形象的性質。但在新世紀的今天,怎樣塑造和牢固樹立文化館的公益形象,卻有許多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當前群眾文化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
新世紀群眾文化色彩斑斕。傳媒大戰各領風騷,電視熒屏爭奇斗艷,消費觀念急劇變化,休閑娛樂追求時尚。而以公益形象面貌再現的文化活動,并不具有競爭力。
1.活動場地不足
打著各種旗號的學校、培訓班以及家庭作坊式的興趣輔導班,如潮水般向文化館公益形象襲來。而家長們則是望子成龍心切,盲目為孩子報名,硬是把文化館的藝術輔導活動陣地占去。
2.經費嚴重不足
文化館作為縣鄉文化事業單位,吃的是財政飯,依賴于地方財政。而地處西部的縣域經濟,近些年全靠中央轉移支付過日子。以筆者所在縣為例,是106萬人口的大縣,201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75億。公共財政僅收5億,開支卻高達16億。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
3.設備陳舊難以應付
文化館各業務部門,都應配備較完善的設施設備,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縣鄉文化館,設備不僅過時,而且早已老化到非更新不可的程度。由于經費原因,許多文化館已多年沒有購置過較大型設施設備了。特別是近年全國性大型慶典活動頻繁,每遇大慶,總要組織縣級大型演出,舞臺燈光、音響、器樂,文化館沒有一樣拿得出手。四處求援,八方伸手,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中要錢、要設備的一大特色。
4.人才短缺令業務干部不堪重負
城鄉文化館是城鄉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縣鄉文化活動就難免要依靠他們去組織指導、幫助。許多文化館目前在人才問題上存在兩種極為突出的現象:(1)在冊人多,干業務的人少;(2)嚴重缺編,無法補員。兩種現狀都體現了真正干事情的人少。以筆者所在的縣文化館為例,100多萬人的大縣,按文化部關于業務干部的部署,至少要14人以上,縣上只給文化館定編12人。其中非一線業務干部就占了一半。主管部門還長期抽調人去機關工作。業務干部還要兼行政工作。每遇重大節慶活動,特別是音樂、舞蹈方面的業務干部累得苦不堪言,巴不得會分身術,一人當幾人用。長此下去,除業務干部不堪重負外,必然影響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指導、輔導工作,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5.運作手段落后已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文化生活態勢
文化館組織開展的文學、美術、書法、音樂、舞蹈等群眾文化活動,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許多寶貴經驗,形成了各業務門類自己的特色。如依靠各自掛靠和聯系的學協會,培養一批業務骨干,建立靈活機動的小分隊,舉辦作品討論會、筆會、音樂會、節日晚會、綜合展覽、專題展覽、文藝報紙編輯等。許多活動的組織開展是在長期計劃經濟環境中形成的,已成為一套固定的模式。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出了一些適應性調整,但仍顯得呆滯、單一。但新世紀、新時尚已撲面而來,我們將面臨文化生活形態的千姿百態。傳統的、單一的寫中心、演中心、節日晚會等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模式必然不能適應,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認真思索,首先適應,再求引導,然后才能發展。
6.管理缺位是文化館長期存在的難題
文化館的工作性質和服務對象有其特殊性,即組織開展的活動是群眾業余文化活動,所輔導、指導、服務、聯系的對象是業余文藝骨干。活動是業余的,人員是業余的,政府公務員的按部就班的作息時間,對文化館業務干部來講,顯得有些不合適。否則,該上班時要上班,下班后又要去開展業余活動,事實上不大可能。因此,文化館業務干部的管理長期處于一種松懈狀態。因其特殊性,可能會給自覺性較差者有可乘之機。面對新形勢下牢固樹立文化館公益形象的巨大任務,應充分發揮各業務干部的聰明才智,形成合力,以提高文化館在群眾文化中的影響力。正在推行的績效管理給文化館帶來了一線生機,但這種改革必須照顧到文化館業務工作的特殊性,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而又必須有章可循,操作規范。
二 抓住樹立公益形象的難得機遇
1.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宣傳文化工作
十七屆六中全會已號召發展大繁榮的文化,要求全黨全國更加注重建設。強調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事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越是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激勵人民群眾充滿信心、充滿希望,實現小康,同心同德共筑“中國夢”,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
中央各項政策向西部傾斜,毫無疑問,群眾文化這一塊,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著力改善城鄉文化館站館舍、設備等基本條件。工業轉換機制,農業調整結構,以旅游文化帶動其他產業,將給整個西部帶來強勁的活力,以文化為載體的各類傳播活動欣欣向榮,這使文化館又有了用武之地。
3.素質教育的實施
整個社會全面進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人們注重知識、注重學習,這始終與文化館本身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根本職能相融。而特別值得欣喜的是中小學學生減負,推進素質教育,這無疑更給了文化館大顯身手的機會。文學、美術、書法、舞蹈、攝影等,文化館所有業務部門,都能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新世紀給了文化館樹立公益形象的機會。
三 腳踏實地為牢固樹立文化館公益形象而奮斗
樹立公益形象,盡管有前述種種困難和挑戰,但總的來說,希望仍大于困難,機遇也大于挑戰。
作為公益形象的文化館,在新時期的基本任務應當是唱響主旋律。就是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宣傳教育干部群眾,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宣傳教育群眾,用一切有益人們身心健康的精神產品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和時代精神,傳遞正能量以激勵、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性,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這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是塑造文化館公益形象的全部含義。我們要認真總結樹立公益形象的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正確分析新時期樹立公益形象的特點,遵循業余群眾文化的客觀規律,以積極進取、科學務實的態度,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增強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在樹立公益形象的實際工作中,要突出重點,抓準主題、建立隊伍、鞏固陣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完善制度、提高素質、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努力創作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促進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使文化館的公益形象樹立在人民群眾心中。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