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辜鴻銘作為晚清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者,認為孔子的道德教義——良民宗教,給予了中國人一種良好的精神秩序,是一種引領社會道德取向的國家宗教。良民宗教注重人的精神品質和道德自律,通過正義和禮法感召人的德性。青少年的身心成長健康與否關系到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合格人才的培養,針對當前青少年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斷層的現象,唯有賦予道德以信仰,才能真正發揮道德的效力。
【關鍵詞】道德 良民宗教 青少年 信仰 道德信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94-02
目前學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青少年學生通過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較清晰的道德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并沒有真正轉化為他們的內在道德動力,造成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斷層的現象。追根溯源,道德之所以沒有充分發揮其道德力的原因是缺乏信仰的終極支撐。在社會主義轉型時期,舊的落后的價值觀還未滅亡,新的進步的價值觀尚未形成之際,社會上充斥著金錢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導致青少年道德價值取向的混亂與偏執。因此加強青少年道德信仰的教育,使其具備理性價值觀的引導,才能使道德信仰觀念深入人心,充分發揮支配青少年道德行為的持久效力。
一 辜鴻銘良民宗教思想
歌德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和平力量”,即正義和禮法。在中國,正義和禮法是孔子教導我們做好公民宗教的本質;禮法,更是中國文明的本質。孔子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國的圣經——四書五經,讓孔子為中國人留下了文明的藍圖,他教導我們愛正義,做公正的人,行正確的事。辜鴻銘作為晚清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極力推崇孔子的儒家學說,認為好公民宗教蘊含于博大精深的儒教思想中,給予中國人乃至整個世界文明以光明的啟迪,是開啟世界文明的鑰匙。他賦予良民宗教“無我”的哲學精神,讓人人樂于履行義務,不求回報,忠君愛國。良民宗教給予了中國人一種良好的精神秩序:臣民對國家忠誠,子女對父母忠誠,妻子對丈夫忠誠。
然而,孔子的道德教義的真正偉大之處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去做。孔子的國家宗教,即辜鴻銘眼中的儒教,之所以能夠使人服從道德規范,其真正的力量源泉來自于人們對父母的愛、孝道以及對祖先的崇拜。這就是中國人所謂“孝”的宗教,正如胡適先生認為“孔子一系列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真正的宗教導師教導“我們行為的道德與不道德,并不在于我們做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如何去做”,在于用什么方式和態度去履行道德義務,強調行為的內在品質。在辜鴻銘看來好公民宗教的本質就是“不可以以暴抗暴,要用正義和禮法”,這正是中國文明的秘密。辜鴻銘倡導的好公民宗教教導人們要用正確的言論做正確的事,并遵守禮法。
“良民宗教”注重人的精神品質和道德自律。好公民宗教的首要原則是“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國人愛默生所說的愛與正義法則的力量和效用。”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進而推廣到愛兄弟姐妹,愛鄰里親朋,愛人以禮,做一個守禮的好人。正義的法則是真實、守信和忠誠。忠誠是好公民宗教的最高義務,不僅行為上忠誠,精神上也要忠誠。
現代中國人沒有宗教需求感的原因是在儒教中有一個哲學和道德體系可以替代宗教。基督教教導人生的主要目標是贊美上帝;孔子則教導人的主要目標是做一個孝子和好公民,“如果你是一個孝子和好公民,你就有了信仰”。事實上,孔子教導的哲學和道德體系可以概括為:君子之道。辜鴻銘解讀孔子的儒教思想,認為孔子把君子看律法寫作成文并發展成為宗教,一種引領社會道德取向的國家宗教。
二 良民宗教思想的啟示
正義和禮法,事實上就是道德力量。在社會早期和野蠻階段,人類通過征服和控制自然的物質力量使其不能危害人類。隨著文明的出現,人們發現道德的力量更有力、有效。社會的相對穩定存在于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中。在中國,一個人通過他鄰居的正義感而得到保護;通過他的同類時刻服從道德義務感而得到保護。由于孔子的教導,中國人不需要歐洲意義上的宗教,這正是儒教的偉大之處:儒教雖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給予人類寄托精神和靈魂的需求感。
信仰是通過給人類大眾安全感從而減輕普通大眾被暴露給自然的威脅力量以及同類殘酷競爭的精神負擔。良民宗教思想選擇性地吸收了宗教思想中穩定人心的信仰力量,去除了宗教的迷信色彩和繁文縟節,以聲樂禮義熏陶人的心靈,觸動人靈魂深處的道德感,賦予道德一種崇高的品質追求。因此,儒教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宗教或宗教等價物。
諺語有云:“道亦有道”。沒有榮譽感的社會無法維持,不能持久。整個社會只能通過暴力暫時結合在一起,一切社會文明都會馬上崩潰癱瘓。沒有道德感的社會,沒有強大支撐力的道德感是不能長久的,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長治久安。因此,唯有賦予道德以信仰,才能真正發揮道德的效力。對道德主體而言,真正的內在約束力存在于有信仰的道德,而不是深諳道德條例卻無道德行為的說教。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青少年都是思維最活躍、對新事物反應最敏捷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乃至理想信念可能會成為時事變遷的指南針。在社會主義轉型時期,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呈現出復雜多元性,導致部分青少年陷入道德迷失的境況,對道德觀念信仰產生懷疑、動搖甚至背離。這一群體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問題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關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關系到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合格人才的培養。
三 道德信仰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信仰是對道德主體現實性的超越,是個體道德行為活動的根本性保障。針對當前青少年道德信仰出現的不同程度的缺失現狀,加強青少年道德信仰教育是傳承中國倫理道德文明之舉,是精神的傳承,是時代的呼聲。同時,加強青少年道德信仰教育也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夯實精神文明的基礎。
使青少年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真正權威在于人的道德感,是孔子教導的君子律法,辜鴻銘眼中的良民宗教思想。道德信仰使道德主體具備自律的規制力。自律是一種潛在的制衡力,道德的存在是一種信念的延續,真正意義的善發自人的內心,是自愿的表達方式。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終極歸宿。德性決定了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撐。只有把道德內化為信仰,道德才能成為真正的道德。道德信仰為人類道德的進步提供不竭動力。道德信仰能將道德因子內化并積淀為德性,提升道德靈魂,為人類道德的發展和進步奠定基礎。有了信仰支撐的道德主體能夠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道德感具備強大的道德張力和感染力,從而促進整體社會道德的和諧。
我們應關注青少年成長,關注學校道德教育對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力,使學生體會到德性的美好與高尚,需要把道德建立在信仰的堅實基礎之上,讓青少年在道德行為中體驗道德的內涵,把道德認識真正上升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標準。
參考文獻
[1]張柱山.道德信仰:學校德育的終極價值關懷[J].教學與管理,2006(27)
[2]胡適.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1:271
[3]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李晨曦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12、15、18、8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