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文章主要從文化視角對二者間的關系進行審視,認為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在本質上是一種對話關系;在技術理性占主導地位的當代,功利化的驅使導致了兩者“二元分離”形態的形成。要實現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真正對話,必須關注人的發展,同時創生一種平等、自由、民主的文化對話機制。
【關鍵詞】教育質量 教育研究 對話 二元分離 文化創生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13-02
一 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本質關系的追問
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關系是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關注的重要議題。有關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關系,不同研究者從各自視角進行了多方探討,由此促進了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也因多視角的融合與“爭鳴”,引發了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鐘擺現象”,即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平衡化”問題,這種現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較為明顯,爭論也更激烈。
研究者們對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和主張,也存在著諸多共識,如“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間的相互融合”、“教育研究要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質量的提升有賴于教育研究的進行”等等。在看似頗為和諧的關系中,本質上蘊含著不一致性甚至矛盾性,其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教育研究在議題上是多元的,有些研究具有前瞻性,而有些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對教育質量起消極作用。因此,如果不經任何思考和論證,便提出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進行融合并人為地使其相互促進,那么,接下來就需考慮如下問題:(1)教育研究如何才能真正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2)教育質量的提升對教育研究提出了哪些要求?(3)教育研究是否必然會提升教育質量,而教育質量在多大程度上是教育研究發展的結果?
其次,影響教育質量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現代教育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社會文化基礎,以及現代教育的科技基礎等。教育研究只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一個因素,教育研究對教育質量的影響作用有多大,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在相互影響方面的關系如何等,對這些問題是否簡單地“融合”便可解決?
最后,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間各有其自身的文化視域,這種視域有時是相互沖突,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教育研究可以跨文化地進行,而教育質量的提升則必須要考慮其自身民族性、國民性及本土化特征。對外來研究(不僅僅是教育研究),有的民族或地域不能很好地與之相適應,在內心深處有一種抵觸、恐懼的心理,甚至有的還持鄙視、自我封閉、仇視等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實現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的真正“融合”呢?一些研究者試圖從辯證的觀點出發,以實現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間的統一,這當然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但事實上二者關系并非是“由此及彼”的簡單“融合”關系,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文化意蘊在起作用。
在本質上,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話性關系。這種對話不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溝通與交流,不是一種“我—你”、“我—他”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我—我”之間的對話,這種“我—我”之間視野的交融,方可真正實現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間的“融合”。然而,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兩者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視域的交匯,教育研究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人文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都缺乏對教育質量的“人文關懷”。當教育研究走進了“象牙塔”,而教育質量還像一位衣衫襤褸的“乞討者”處于底層時,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了,這實質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方面的對話,因此,不可把二者間關系簡單理解為“融合”與“相互促進”的關系。
*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貴州省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實驗重點課題《國際視野下貴州省殘疾學生職業教育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012A089),課題主持人:劉其晴。
教育研究的使命之一是發現教育質量的問題,進而發現提升教育質量的方法與策略。時代呼喚教育研究的回歸,教育研究應該回歸到教育質量本身,發現教育實踐中的癥結,并與之進行真正的心靈對話。然而,在教育實踐中,這種雙向的、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并不多,教育質量有時被教育研究給遺忘了。因此,教育研究不僅要關注本學科或本領域的研究動態或世界前沿,同時更要關注教育質量的提升,從而引領教育的進步和發展。
二 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二元分離”現象的文化透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相應地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目前不少人對教育深感“怨恨”,如基礎教育部分最明顯的是幼兒園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不同的孩子在早期教育的起點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養育孩子成了不少家庭的經濟壓力。又如,不少人認為高等教育中經濟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按照現在農村的家庭收入水平計算,僅靠農村的家庭收入很難供一個大學生完成學業。針對這種現象,“讀書無用論”、“教育無用論”等價值觀念日益影響到了人們的教育觀念。這種觀念如果持續蔓延,不僅會影響我國教育的整體質量,同時也將不利于我國整體國民素質的綜合性提高。而導致人們“抱怨”教育的根本原因其實還直接涉及教育質量,無論是基礎教育、中職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除教育機制的原因外,教育研究是否也應承擔某些責任?
教育研究不僅要關注教育的理論問題,也要關注教育質量的現實困境。但在現代技術理性占主導的時代,教育研究的功利化趨向日益突出,教育研究成了理性時代的附庸,更多追求物質財富的擁有和享用,教育研究在功利化的驅使下失去了自身的精神家園。這不僅是教育的悲哀,也難以真正提升教育質量,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兩者間很難實現真正的對話。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之間常形成“二元分離”的形態,兩者間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對話機制,這不僅會直接影響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將會影響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提升。鑒于此,加強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的對話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應然選擇,同時也是每位教育研究者理應考慮的重要教育課題。
三 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走向對話的文化創生機制
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之間要真正地走向對話,就必須創生一種新的對話機制,即文化創生機制,關注人的發展、平等、自由、民主等方面。
1.人的發展是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走向對話的核心
“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教育質量和教育研究共同關注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有些教育研究,如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法規研究、教育投入研究等,雖然不直接涉及人的發展,但其終極目標仍需回歸于人的因素。在某些教育研究中,“人”的因素往往被人為忽略,教育質量問題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因此,“人的發展”在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文化創生中應置于首位,也應成為這二者開展對話的核心要素與溝通橋梁。
2.創生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平等對話的文化機制
平等的對話機制即是一種“我—我”關系的對話,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兩者間要建立起真正的對話話語體系,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文化機制。教育研究的主體是人,教育質量在某種意義上處于一種客體地位,如我們經??梢月牭健斑@里的教育質量不錯”、“這個地區的教育辦得很好”等話語。教育質量經常是根據某些客觀性指標或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而進行判斷的。但這種判斷經常導致人們的質疑,爭論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質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很難用一個比較合理、科學的手段進行評價。教育研究必須考慮如何更好地處理其與教育質量間的動態性平衡問題。雖然教育研究對教育質量有著較明顯的引領性和啟發性,但必須要回歸到與教育質量間的平等性對話之中。
3.創生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自由對話的文化機制
“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苯逃芯颗c教育質量間的“自由”主要是指:教育研究可以從教育現實層面出發,發現教育質量的不足,并可對教育質量中所存在的問題發表其自由言論。當然這里所謂的“自由言論”并不是一種無中生有或者說是“憑空創造”,而是教育質量中確實存在的“真”問題。相應地,教育質量也必須以一種真誠的態度予以回應,并與教育研究者進行共同的對話與交流,創造出一種自由的、和諧的對話氣氛。當然,這種自由氣氛的形成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可能會遭遇阻力,如教育研究者深知其教育質量的某個問題,但迫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直接將其揭露,并公之于眾,因此只能以某種委婉的話語與其對話。同時,教育研究也可能受到教育質量的批判或質疑,研究者必須常對自己的研究進行反思,審視自己的行為??傊?,自由對話文化機制的形成是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追求進步與融合的必然選擇。
4.創生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民主對話的文化機制
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間要展開對話,除內部機制的相互調節外,還需要外部環境機制,如社會政治制度、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支持和協助。其中,創設民主教育氛圍是教育質量與教育研究間形成對話文化機制的外部保障條件。由于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的終極目的自然是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從而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進步。鑒于此,政府有責任為教育研究創造出更有利的研究條件、吸納先進教育理念與辦學理念、大膽創新教育模式,進而促進教育質量的全方面提升。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領域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均取得了較大成就,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教育整體質量還需要不斷地提升。為教育研究與教育質量創造出一種民主的對話文化機制實為促進我國教育進步的一個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36
[2]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