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提出了該課程教學的幾種方法:任務導向法、項目導向法、行動導向法。
【關鍵詞】市場調查與預測 任務導向 項目導向 行動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18-02
一 課程特點及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課程性質與特點
市場調查與預測是一門方法論性質的學科,集理論性、技術性、實用性為一體。需要運用心理學、統計學、市場營銷、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課程教學一方面需要注意強調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的理解,同時又需要將理論知識和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市場研究能力和解決市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課程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設計調研方案、編制問卷、收集數據、整理與分析數據等基本技能,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洞察能力、自我展示能力等。
2.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
傳統的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學生學習被動,學生的思考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鍛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足,很難培養學生的數據挖掘能力和市場研究能力;教學與實踐結合很少,難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市場問題的能力。
鑒于此,“改革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法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二 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
1.任務導向教學法
第一,任務導向教學法的涵義。任務導向教學法是以某特定任務為主線、以任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該方法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情境之中,學生以“任務”為中心,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該任務所涉及的知識,找出自身不具備的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并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對自身知識結構的重組,從而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實現學習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任務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中最大的區別在于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該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啟發者,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第二,任務導向教學法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的應用。任務導向教學法在市場調查課程中體現為,讓學生在一個具體的市場調查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設計階段——基于課程教學體系,設計實訓任務,并確立實訓團隊;(2)分析階段——相關理論知識講解和操作介紹,實訓任務分析;(3)實施階段——實訓任務導向,補充新知識,團隊協作完成任務;(4)反饋階段——成果展示交流,知識歸納總結;(5)完善階段—— 成果修改完善,團隊評比,提升能力。
2.項目導向教學法
第一,項目導向教學法的涵義。項目導向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
* 基金項目: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優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編號:JGXYJG201204)
礎上的新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建構既是對新知識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項目導向教學法能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創新、探索的精神。
項目導向教學法的主要手段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環節中的基本要求,原則上項目結束后應有一件可以看得到和衡量的作品。
第二,項目導向教學法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的應用。(1)成立項目小組。在實施教學的第一堂課就成立若干個項目小組,小組人數可以根據班級人數而定,一般4~6人為一組,學生采取自愿組隊的方式,每個組確定一位組長,每個小組長在課后將組隊情況在任課教師處做好備案,包括項目組成員的姓名、學號及聯系方式等。(2)項目選擇與分配。可以采取兩種方式選擇項目:一種是以學校合作企業的營銷環境為背景,由企業提出調研需求,作為獨立可操作的調研項目。另一種是由學生自行尋找感興趣的企業或行業并自主與企業聯系獲得項目。例如,學生主動與學校周邊的超市、餐廳或公司聯系獲得調研項目。項目分配依據不重復原則,每個小組一個項目,以保證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不僅通過自己的項目得到鍛煉,同時在其他項目小組展示階段性成果時得到各個領域與行業知識的積累與體驗。(3)項目方案設計。在第一堂課就明確學生在本學期學習該課程的目標是完成各自調研項目、相關知識和技能學習,目的是為了完成調研項目,而并非是為了學習理論知識參加調研項目。這一思想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培養高度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根據課程教學體系,將整個項目設計為若干相互關聯而又獨立的子項目,包括:市場調研方案設計——調研內容設計——調研問卷設計——抽樣設計——調研方法選擇——調研資料收集——調查資料整理與分析——市場預測——調研報告撰寫等九個子項目。(4)項目實施。項目的實施是分各個子項目進行的,每個子項目的實施大體分為四個階段。階段一:前一子項目成果展示與評價,并引入當前子項目。階段二:項目操作階段。階段三:項目階段成果展示,學生將初步成果進行展示,并提出疑問,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將進行知識的深度提煉與延伸,學生由于經過實際接觸很快能夠理解和掌握。階段四:項目修正,學生再次進行實際操練并形成最終階段性成果。(5)項目成果與評價。項目完成后,各項目小組均需要展示各個階段成果,并提交階段成果報告。在成果展示時,師生評價,由學生自己去尋找各自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老師更多的是引導和幫助他們發現問題。過程的評價更注重各個團隊成員的參與能力、協作能力、執行能力和響應速度。
3.行動導向教學法
第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涵義。行動導向教學法源自德國職業教育,它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采用“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整體行動,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制訂計劃、獨立實施計劃、獨立評估計劃”,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基本技能、學習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體系。行動導向教學法形式很多,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包括引導課文法、互動小組作業、演練示意圖、專家訪談、案例分析、教學游戲、項目作業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行動導向教學并不排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活動。
第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的應用。(1)教學內容構架。教學內容結合市場調研的各個主要環節展開,具體包括:調研項目的設定、調研目標的確立、市場調查方案的設計、調查問卷的設計、抽樣設計、調查的組織實施、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市場預測、調研報告的撰寫等。各個環節在教學中先輔之以通俗易懂的理論,隨后組織學生在實訓課中進行實踐。(2)教學形式。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形式有很多,可以采取互動案例、模擬公司、項目作業等形式實施教學。“互動案例”形式是指針對課程各個環節中理論部分的教學,采用互動案例的形式組織教學,通過介紹大量與知識點相關的典型案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模擬公司”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是指人為創造的經濟活動仿真模擬環境,作為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場所和組織形式,學生在其中可經歷全部業務操作過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環節之間的聯系,而又不必承擔任何經濟活動風險。因此,“模擬公司”形式可以適用于該課程各個環節中的實踐部分教學。“項目作業”教學方式,可以在“互動案例”教學對某一環節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后,讓學生以各自“模擬公司”為單位,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其中包括計劃、實施、檢查及成果展示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從而積累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3)教學效果評價。在教學中,選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不同教學形式對確保實現知識、技能、態度、興趣等方面的教學目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互動案例”教學形式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理論知識,而“模擬公司”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在這個仿真情境實踐中,更加主動地參加學習。在這種情境中,他們通過反復練習,形成自然的、符合市場經濟活動要求的行為方式、智力活動方式和職業行為能力,在自學能力、專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和個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三 總結
市場調查與預測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課程的教學需要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求既能傳授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多種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和市場研究能力等,從而使該課程成為一門既有用又有趣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霍芳.論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8(S1)
[2]侯勇強.行動導向的項目驅動型課程教學模式設計[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
[3]曹揚.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4(5)
[4]洪燕云.《市場調查與預測》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統計教育,2006(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