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理念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科學的教育理念能影響學生學習的思維方式、把握學習的規律性。“行”與“知”是學習過程中涉及的兩個重要方面,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知識的獲取和實踐至關重要。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行”與“知”的關系發生了變化,認識、理解和思考這種變化,并建立新的“行知”教育理念勢在必行。
【關鍵詞】行知 教育 理念 體驗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24-02
在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中,對于“行”與“知”的認識截然不同。傳統教學方式是“先知而后行”;現代教育方式是“先行而后知”,這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所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在西方,傳統教育是工業社會與文明的產物,更多的是為了培養人力資源,促進社會化大生產為目的,所以注重“行”;在中國,傳統教育依賴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積淀,形成了自身的“傳經授道”式的教育方式,更注重知與不知。所以,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是“知然后行”;現代教育理念中是“行然后知”。陶行知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學家,大學時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故取名為“知行”。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核心教育理念。1934年,他43歲時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又改名為“行知”。關于“行”與“知”的關系,陶行知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一 “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之始”表明了學習過程中行與知的先后順序,實踐活動是認知的開始。因為當你在實踐活動中時,會有許多的體驗,這些不同的體驗會幫助你理解各種因果關系,從而最終達到“知”的目的,而且印象會深刻,記憶也相對牢固。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曾有過對“行為與理性(理論)”的論述:人類的知識可分為經驗(行為)、理性(理論)。一個人獲得成功必須依賴于經驗(行為);有經驗(行為)的人可以比有理性而無經驗的人更成功;但有經驗的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理性之人,則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理性的人更聰明。因此實踐,即“行”在人學習過程中,也是影響將來成功的重要因素。
比爾·蓋茨曾在一個全球性大會上,作《瘧疾是由蚊子傳播的》主題發言。發言前首先將幾只蒼蠅放出。當時,會場一片騷動。然后他講道:“全球約40%的人口受瘧疾威脅,每年有3.5~5億人感染瘧疾,其中90%的人生活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每年110萬因瘧疾死亡的人中大部分是非洲兒童。”比爾·蓋茨的演講實際上就是采取了體驗方式,告知人們一個道理,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實踐(行)是人類心智成長的乳汁。孔子曰:“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
* 本文為2011年度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現代培訓方式與理念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yjg110347)
也就是說:聽聽而已,很快遺忘;仔細去看,就能記住;親自動手,心領神會。簡單地講就是從做中學。國外著名的教育家,如杜威、盧梭、庫伯的教育思想都充滿了“做中學”的精髓。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難被知識而改變,卻容易因某種經歷而變化。“先行”的體驗教學方式是一種觸及人們心靈的學習方式,通過體驗、互動、反思等環節而展開,能增強學習者對問題進行深入、全面、多視角的觀察與思考。
二 “知”是“行”之成
“知是行之成”是說知是人通過一系列的行得到的最終認識結果。《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認知”一詞的解釋,即通過思維活動認識、了解。也就是說人的認知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循環。人在感覺信息的基礎上,由于知識經驗的作用,經過人腦的加工,對客觀對象做出直接解釋的認知過程。同一事物人們有不同的認知,如在著名科幻作家凡爾納《海底兩萬里》一書中曾這樣表述,“對詩人來講,珍珠是大海的眼淚;對婦女來講,它是她們戴在手上的飾物;對化學家來講,它是膠質的磷酸鹽和磷酸鈣的混合物……”雖然人們的看法不同,但這僅僅只是對具體事物在腦中的反映,是一種感性認知。而理性的認知規律使人們可以掌握事物發展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對事物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的綜合反映。因此,對人的認知規律的正確認識,即通過實踐來認識,有利于人們客觀認識世界,擺脫思維定勢、錯誤觀念、固有經驗、欲望貪念的偏見和束縛,更加理性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世界。
掌握理論確實更聰明,但還是有經驗者更容易成功。如一個從不練習打球的物理學家,他比一個乒乓球運動員更聰明、更懂得擊球的力學原理,但是他卻幾乎注定在乒乓球項目上會輸給長期訓練有素的乒乓球運動員;乒乓球運動員要獲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學習力學原理,只需積累經驗就夠了。理論的功用在于,通曉力學原理的乒乓球運動員可能更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更快地提煉經驗并創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經驗。著名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做實驗表明:學生會吸收所讀的10%,所聽的20%,所看的30%,看與聽結合的50%,聽與說結合的70%,說與做結合的90%,教別人時的95%,由此也可以看出“行”對“知”的影響,“知”為“行”的結果。
三 “行”“知”互動——體驗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行”與“知”不是截然分開的,應出現教與學、“行”與“知”之間的互動,形成“教學共振”:一方面,教師提倡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敢想、敢問、敢說、敢創新,不畏懼“權威”、“本本主義”;另一方面,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感悟、反思,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傳統教育多為應試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強調知識的傳遞與獲取;而現代教育多為素質教育,師生之間是平等互動的關系,學生自身也可以成為管理者,強調知識的運用與共享,參與到自己的學習中來,得到全方位的體驗。
體驗學習,也作體驗性學習、體驗式學習。體驗學習的最初思想來自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他認為:要保障人類經驗的傳承和改造,學校教育就必須為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們要真正獲得真知,則必須通過運用、嘗試、改造等實踐活動來獲取。”這就是著名的“做中學”。按照杜威的思想,只有通過具體的“做”,才能達到改造個體行為的目的。體驗學習的基本特征為: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是以體驗為基礎、運用辯證方法不斷解決沖突、適應世界、創造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學習方式便是對“行知”關系生動的闡釋。庫伯首創了體驗學習的四種基本方式:輻合式、發散式、同化式、順應式。體驗學習開始于體驗,之后內省、討論、分析及體驗、評估。通過學習者的親身體驗,逐步建立新認識、新觀點與新思想,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傳統教育中對知識的簡單記憶與背誦。蘇格拉底的教育觀:(1)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2)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因此,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3)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關鍵是如何讓它發光,因而教育應該是一種能把人們的內心的太陽釋放出來的努力。所以,蘇格拉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并不強制別人接受,而是通過師生共同談話、共同探討問題的途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懷疑批判精神,進而使學生獲得鮮活、生動的知識。這就是著名的“蘇格拉底法”,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共同探討問題。體驗學習的東西無法高效速成,它追求的也不是高效速成,而是刻骨銘心。毫無疑問的是:體驗、感悟、反思是體驗學習的靈魂。
如社會中信任與合作理念的灌輸,信任合作是需要培養塑造的意識,通過行動建立的信任合作比直接講述要更真切、更牢固。重慶有一條“洋人街”,街上采取“無人銷售礦泉水”,即消費者每拿一瓶礦泉水,就向盒子里放一元錢。最后的結果又會是怎樣的呢?統計數據表明,“無人銷售礦泉水”的收益,從日均損失20%下降到4%。說明人們的合作意識、合作行為在現實社會中,正在逐漸被“發掘”。2011年底,“誠信無人售報亭”又亮相重慶“洋人街”:日報類報紙1元一份,周報1.5元一份,無人賣報,自覺投幣。售報亭上寫著箴言:“誠信是美德,誠信是陽光。”這種良好的動機,能引領更多市民遵守誠信的規則,也是一次城市誠信大考驗。同時,也是城市建設中培養塑造人們的合作意識、合作行為的一次社會大培訓活動。這種培訓其實也是“行”、“知”的大互動,人們參與到這類無人銷售的實驗中來,在參與的過程中,人們懂得了誠信與合作,顧客得到了方便,商家節約了成本,然后人們又將學到的誠信合作反過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行”與“知”的互動。
現代教育理論以為:一個人今天的學習方式,應與他明天的生存方式是一致的。體驗式教學正是學習方式與生存方式的有機結合,也是實現創造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對于“行知”關系的探討,從某種角度是在思考分析“體驗”(行為、行動)與“認知”(知識、理論)之關系,即陶行知探討的“行”與“知”的關系。將“行”與“知”的教育理念應用到當前的教育中,對于改變傳統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改變過時的、落后的認知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50
[2]王貞.管理心理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86:56
[3]〔美〕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王燦明等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3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