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環境創造人。”從后半句來看,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熏陶很重要。那么除了教育者本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外,我們能否從外在的環境入手,讓教育者改變環境,然后再讓這個環境改變受教育者呢?
心理環境是法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的,是拓撲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關于校園心理環境的設計、建設和實踐有很多不同的理論。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曾在2004年第三期的《現代教育論叢》中發表的《校園心理環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談中小學的教育生態環境建設》中總結出以下理論:人文理論,認為校園心理環境建設要體現人文理念,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生態理論,強調校園建設和人的發展相互滲透、相互發展的生態環境系統,是人與校園環境的有機結合、相互影響和形成協調、和諧發展的統一體。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暨重慶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吳立奇和羅書偉也提出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需要“生態化”的校園環境;運作理論,要求校園里所有的硬件和軟件環境都顯露出功能并且能功能遷移;實務理論,認為根據校園環境的歷史與現狀的實際,實事求是、循序漸進進行實務操作。
環境可以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在學校中,“硬環境”是指學校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的、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和具體評價標準的客觀條件。“軟環境”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學校和班級的風氣、教師的教育方法、教師的人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況。在“軟環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即創造心理“軟環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何種影響,是本文要闡述的主要內容。
一 全方位布置心理“軟環境”
在校園“軟環境”的三大方面,我在心理工作的安排上有三大內容:(1)開展美麗課室、主題班會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等校園活動。針對學校和班級的風氣,可以自上而下,從班主任層面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開設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課,也可發揮同伴在青少年群體的特殊力量,建立朋輩心理輔導機制,讓心理“軟環境”無孔不入。(2)學科滲透。生活處處有心理,學習離不開生活,能成為學習內容的事物必然包含某些心理健康教育意義,要求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地滲透心理健康內容,對學生成長百利而無一害。(3)教師培訓。作為一個傳道授業的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要讓學生接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組織有資格的教師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和讓優秀的班主任接受社會上其他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并主動提供資料供同事們自學,讓全校心理“軟環境”更上一層樓。
二 心理“軟環境”成效顯著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因此它的效果需要時間去見證。經過了五年的實施,學校所營造的心理“軟環境”已初見成效。
1.改善心理亞健康
豐富多樣的積極心理環境,讓學生能用一種更正面的心態看待學習、看待校園生活、看待人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自助,當遇到小問題時,能及時在學校濃厚的心理環境中找到解決方法。學生出現重大心理問題的情況減少,這歸因于解決心理問題的渠道增多了。在過去學生遇上心理問題一般只能找心理專職老師或班主任,現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畫,讓學生從宣傳的知識中首先能自我解決一部分問題。其次,全體教職工投入到心育的行列,課堂上下,每位老師都是心育工作者。最后,朋輩心理咨詢員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讓學生自身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員,為筑成良好的心理環境發光發熱。
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我也發現不少學生與過去相比改變不少。如他們會主動找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去閱讀,雖然大部分都是大眾心理學,但他們也會針對當中的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來咨詢,尋求一個更良好的心態來學習和生活。更有甚者,我的一位學生小陳,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心理學專業書籍,究其原因,是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心理專題的班會課,覺得心理學很有趣,也很有用,希望自己能通過學習做到助人助己。據了解,該生在班上樂于助人,深受學生和老師好評,這跟她平日積累的心理健康知識分不開。
朋輩心理咨詢員中,也有一個學生小慶的表現非常突出。小王對朋輩咨詢員的工作熱情十足,主動幫助班主任組織心理健康主題的班會課,善于發現班上同學們在心理方面的“小情緒”,把同學的一些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里,還能主動幫助老師發現潛在的危機,及時恰當地處理。
2.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青春期的學生個性張揚,若這種個性得不到合理的表現,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是一種阻礙。在“美麗課室”的設計比賽中,讓各班學生圍繞著本班的特點,展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用圖畫、書法、剪報等充滿創意和個性的手法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如高二某理科班,學生多為體育生,因此,班內的布置充滿籃球等體育運動的精神。班級的口號也是體驗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班內還會組織同學把體育雜志中自己中意的體育明星的訪問或者介紹剪輯下來,在班中的自制興趣公告欄中定期更新。就在這個活動中,難以馴服的體育生們,把自己過盛的精力轉移在自己班級文化建設中去,既可減輕班主任的負擔,也可發展自身的個性特點,讓整個班級的氛圍呈現良性循環。相似的充滿個性的課室不勝枚舉,有動漫一家、書法課室、春之家等。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沉浸在一種積極的心理“軟環境”中,讓個性在校園里飛揚。
3.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題進行的四年中,學校的高考成績喜報不斷。其中考上高中、示范性高中的人數、比例逐年上升,保持一貫優勢。我校高中生源一直處于區內的劣勢,但是在榮山中學高
* 本文為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規劃課題《營造校園心理環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YXYY2008017)
中三年的學習、濃郁健康的心理氛圍的熏陶下,“低進高出”的勢頭愈演愈烈。2012屆高三學生在三年前進入我校時,成績在區里普遍偏后,缺乏優等生。但經過三年的學習后,上重點本科、普通本科線人數和比率有大幅的提升,再加工能力在區內名列前茅。而在再加工過程中,除了科任老師傳授知識的功勞,也與榮山中學健康的心理環境密不可分。面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全校教師除了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找根源外,也逐漸利用心理學的方法,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對癥下藥、雙管齊下,讓學生的成績有持續的提高。同時,學生也用一種更坦然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未來,減輕過多的心理負擔,讓學習事半功倍。
三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后續工作設想
1.存在的問題
第一,沒有可量化的內容。環境對人的影響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難以用量化的形式去測評其中的變化,極難讓人直接完整地捕捉。如缺乏細心的觀察對比、長時間的追蹤,甚至難以發覺它的存在。
第二,全員德育,全體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范圍雖廣,但難以保證每位成員的水平和質量。心理教育各門各派,在一些問題上,不同流派甚至有相左的意見,沒有統一的指導,一些做法無法統一,可能引起教育上的相互矛盾。
2.針對不足,做出設想
第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追蹤實驗,用水平相當的兩個班分成實驗班、對比班進行研究,找出環境對學生具體各維度的影響。
第二,可參考每年級設立級委的做法,每個年級推選數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優秀表現的教師作為該年級心育工作的指揮,以點帶面,帶領各年級的心育工作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解巧茹.談學校軟環境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成功(教育),2009(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