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教育自我國洋務運動以來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并且隨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深刻、廣泛,如何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就顯得格外迫切。本文對我國科學教育發展做了簡單的梳理,回顧了我國科學教育發展歷程及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在巨大的成就后面,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并對目前我國科學教育所存在的幾點問題進行反思,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我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自身發展,同時也制約著效能的發揮。
【關鍵詞】科學教育 發展概況 反思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34-02
一 引言
自從英國18世紀60年代進行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逐漸看到了科學技術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各國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給予了科學發展重大的支持,并且逐漸意識到,為了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作為國家的公民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能力,應用科學技術,創造科學技術以維持科學不斷向前發展,為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廣泛的利益。因此,學校教育中,也逐漸出現了從重視人文學科向科學學科過渡的現象。在中國同樣也經歷了從輕視科學技術、科學教育到重視科學技術與科學教育的過程。并且在當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科學教育更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 我國近現代科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19世紀中葉,面對用堅船利炮武裝起來的西方列強的侵略,我國開始大規模地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從此,我國近現代科學教育開始發展起來。經歷了洋務運動等功利性的科學技術的普及及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之后,逐步確立了科學教育在我國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1.近現代科學教育發展概況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用炮火無情地打開國門之后,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很多人都主張“師夷長技”。如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認為應虛心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則抱著強兵救國的愿望興建了一大批以軍事為目的,教授科學技能的學堂。至此,科學與技術在近代第一次被國人所接受,使國人真實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但這個時期的科學教育的規模零散,科學教育內容并沒有形成系統化、制度化的發展。
1904年頒布實行的《奏定學堂章程》解決了這一問題。《奏定學堂章程》規定普通中學學制五年,科學課程設置為博物、物理化學兩門。民國以后,科學課程在學校中的地位不斷得到加強。1912年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中,雖然科學課程仍設置為博物、物理化學兩門,但教學內容按不同學科進行教授,注重分科教學。1922年11月,受國內外教育思潮特別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科學教育呈現出新特點,即提倡民主與科學,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強調兒童本位。雖然這一時期的科學教育有所發展,但由于科學教育本是由西方傳入的“西物”,在與我國教育結合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諸如有各科知識比較分散,很難系統性地整合為一體,教材涉及內容廣泛,教師的水平有限無法勝任等問題。
2.我國當代科學教育發展概況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當代科學教育仍存在著很多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思想、內容、方式都是機械地復制蘇聯模式,而后的“大躍進”、“文革”,又造成了十年內科學技術、科學教育發展的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后,盡管科學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由于過分盲目拔高基礎理論部分的難度,學科中心傾向嚴重,致使廣大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負擔過重。20世紀80年代,片面追求升學率迅速成為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一個突出問題。單純強調科學概念知識的識記,對學生加強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科學技術沒有絲毫的幫助,并且也略顯枯燥,使學生失去對科學的興趣。對此,我國許多專家認為有必要調整科學教育課程的內容和要求,改變現有的科學教育的現狀,以適應我國當前的形勢。此時,出現了從知識本位到關注科學素養的轉變。2001年,由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將課程性質定位在科學素養的培養上。在課程目標上,科學課程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但由于追求升學率等想法已深入人心,在現實的學校教育中,很難將新的關注科學素養的理念植入課堂與教學。
三 對我國現階段科學教育的思考
一百多年的時間已過去,我國的科學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目前我國的科學教育還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弊端。如科學教育過分理性化,片面強調科學知識的識記,將科學作為一種工具式的教育;科學教育中的人文部分比重不足,缺乏對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重視,仍舊沒有達到科學精神的要求。這樣就直接影響到我國科學教育質量的高低,危害到我國科學教育所培養公民的科學思想與科學技能的水平。
1.要敢于對所學的科學知識提出質疑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科學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是對客觀規律的真實反映,是值得相信與經得起現實考驗的。然而,“科學知識并非絕對的真理,也非一成不變的神話,它是人的主觀經驗與人的思維結合的,是客觀實在在人腦中再創造的產物,它彰顯了人類在特定時代對自然獨特的理解。”科學知識是正確的,然而這個正確只是暫時的;科學知識是客觀的,但這個客觀也是相對的。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教授時往往將書本上的內容當做絕對真理一樣不容置疑地傳授給學生,學生也早就已經習慣了將從教師那里得到的信息僵硬地輸入頭腦,僅僅是在作業或考試中將其應用輸出,絲毫沒有對科學知識的質疑與反思。這不僅使崇尚“批判與反思”的科學精神遭到抹殺,同時也抹殺了學習者的質疑、創新的能力。
因此,面對科學,教師應在科學教育中強調科學知識的相對性,有利于讓學生產生自豪感與使命感,一方面對前輩科學家的偉大創新由衷贊嘆,另一方面對把握科學的未來更加有信心,從而激發他們參與科學的興趣與激情,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注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教育,廣義地說,也包含了社會科學的教育、美學藝術的教育,通常稱為人文科學教育或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旨在形成人的科學素質,提高人的科學探究與應用能力,培養人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一樣都致力于“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準備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義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但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由于某種科學教育可以帶來更多更直接利益的功利性的原因以及片面強調升學率和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人文較之科學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再擁有和科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師更偏重于科學學科的學習,并鼓勵學生更多地投入到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在現實課堂中,教師往往忽視科學的人文精神,忽視人文品性對人的品質、思想潛移默化的教育。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全面發展與專業訓練的分裂,無法達到學校教育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這種科學教育是失掉了一半的人性,失掉了一半的科學教育,是一種不完全的科學教育。
我們要擺正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這種人文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科學價值觀、科學態度的教育。學習的科學技術,創造的科學神話要以人文教育為基礎,只有在人文價值指引下的科學技術才是正確的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
3.重視培養教師正確的科學觀與探究能力
目前,學校的科學教育教師并沒有形成正確的科學教育觀。正確的科學教育觀首先應把人的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作為其根本任務。我們所提倡的科學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科學教育,而不是以培養少數“科學家”為目的的;另外,科學教育也不等于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完整的科學教育應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和科學精神的教育,尤其是要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既要有求真、求實的態度,又要有懷疑、批判和創新的精神;科學教育更要處理好社會需求與個人需要的關系,使兩者得到有機的統一。我們所倡導的科學教育觀在價值取向上就是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部分學校與教師因國家發展需要,便以社會為本位,忽視學生個體需要和個性培養。這些都是錯誤的,和正確的科學觀相違背的。雖然教師在傳授科學教育時也要考慮社會需要,但只片面地強調社會需要而忽視學生個人的需要,興趣愛好等,就不免失之偏頗。結果不利于學生對科學產生應有的興趣,并最終無助于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學生學習科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接受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學,并讓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尤其要進一步培養教師的探究能力,要通過探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了解身邊的世界,并通過探究培養科學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科學的價值觀與態度,最終獲得對科學本質的進一步理解。
四 結束語
科學不只是獨立、孤立的學科,更是學科與學科的綜合;科學也不僅是一種學術活動,而是教會學生如何理解周圍世界的方式;科學不僅是書本上空洞的知識,而是在于好奇、探索和創造;科學不僅是關于自然的,也是關于人文的、社會的;科學不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更是文化的和精神的。但結合我國科學教育的歷史,不難發現,直到目前,我國的科學教育仍然沒有擺脫科學教育長久以來的誤區,仍然停留在只注重科學教育知識傳授層面,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沒有廣泛地受到重視,這對我國今后建立創新性國家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國的科學教育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打破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壁壘,在培養優秀科技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科學價值觀與態度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祝懷新.科學教育導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5)
[2]莫亮金、劉少雪.從通識課程改革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0(2)
[3]李小燕.對兒童科學教育的反思[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4]劉克文.對我國近現代科學教育價值缺失的反思[J].科學教育,2009(1)
[5]張紅霞、郁波.國際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歷史與現狀[J].比較教育研究,2003(8)
[6]梁福成、王延文.加強“科學教育”師資培養及專業建設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7]馬許瑾.科學教育改革引發的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07(9)
[8]丁邦平、羅星凱.論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2)
[9]賈俊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難點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6(9)
[10]李雙玲、孫銘鐘.中國近現代科學教育的改革歷程及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11]續潤華.美國2061計劃倡導了那些新的科學教育理念[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2)
[12]林未延.孩子們為何“遠離”了科學?——對科學教育諸多窘況的觀察和透視[J].內蒙古教育,2010(7)
[13]郭元婕.“科學素養”之概念辨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4(11)
[14]耿淑玲.我國科學教育歷史考察及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09(4)
[15]曲鐵華、梁清.我國普通中學課程近代化與科學教育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