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終身教育的視野審視基礎教育的基礎,在分析了目前相關研究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基礎教育階段應為學生奠定學習的能力、豐富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力、良好的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基礎。
【關鍵詞】基礎教育 基礎 終身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36-02
隨著信息化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人們對基礎教育中的“基礎”的認識,已不能僅局限于“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構學習化社會,已成為國家責任之一。基礎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我們必須站在終身教育的角度,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基礎”,并賦予它新的內涵。在新的階段,基礎教育應為學生打下以下基礎:
一 學習的能力
學習能力的培養,既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終身教育的個體目的。學習的能力包括了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習動機和欲望。有了學習動機,才能使一個人離開校園后仍保持學習的興趣。一旦學習成為了興趣,學習就會變成貫穿于整個人生中的自覺行動,基礎教育階段必須為學生奠定學習興趣的基礎,讓學生真正熱愛學習,這對于將來進行專業學習極其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應盡力挖掘與所授知識有關的、學生可能感興趣的素材,并將其穿插在枯燥無味的知識中,這樣課堂才生動、豐富,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也才會被大大地激發起來,同時學生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好玩、快樂的事,這樣的學習就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折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砝碼”,更是一把能迅速促進人成功的“利劍”。
二 豐富的情感
以“重知輕情”為特征的傳統教育思想對我國基礎教育影響頗深。在基礎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學生的認知、記憶、思維等智力因素,而學生的情感因素被嚴重忽略。應試教育,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重知輕情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要么“苦而棄學”,要么“苦而奮學”,即使成長也是“苦成怪才”;他們或冷漠、自私、無情,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單調、無味,思想偏激;生活或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不順心事情,極易做出一些對自己或對社會不利的事情。人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是有著豐富情感的生物。一個人如果缺少了情感,那他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也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情感是人的生命的原動力,有了情感,人的身心才有可能健康地發展,因此,基礎教育階段必須為學生打下豐富的情感基礎,這也是人終身發展的基礎。
三 堅定的意志力
通過提高意志力可以擁有生活中的各種成就,真正創造奇跡的是人的意志力,意志的指導作用對世上每個人的價值將無法估量。所以,基礎教育階段必須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可是,由于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中國的家長特別溺愛孩子,從出生、上學、就業、結婚……什么都要包辦。進入學校后,學生的學習由教師包辦代替,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教師都給學生安排好了,學生只要依計劃行事,所以,中國的許多學生依賴性特別強,受挫能力差,意志力也不堅定。意志力默默地潛藏于每個人的身體中,需要人長期、不斷地挖掘。所以,意志力的培養必須從小培養。
四 良好的判斷力
培養判斷力是終身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各種信息猶如海水般向我們涌來,使我們應接不暇;同時,信息本身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如果沒有一定的判斷力,很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培養一個人的判斷力就顯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電腦普及的年代,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指出:“教育系統承載著重大的責任:它應使每個人擁有控制信息大量增加的手段,即本著批判精神,對信息進行篩選,將其分出主次;它還應幫助人們與傳媒和信息社會(逐漸變成短暫性和瞬時)保持一定的距離……教育系統在提供必不可少的融入社會生活的方式的同時,也應為樹立適合于信息社會的公民意識奠定基礎。”該書也指出了培養判斷能力的必要性。
五 社會責任感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提出應當在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四個支柱上建立具有新精神、新內涵的終身教育。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的共同要求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感。所謂社會責任感,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理上或感覺上對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沒有人可以完全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對他人負責,而不僅是為了自己的欲望而生活,這樣社會才會更美好。社會責任感既是社會發展對個人的要求,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經之路。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應當為學生奠定這一基礎。我們現在的學校,對于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少之又少。學校中出現的“門事件”,不僅反映了學生思想道德的不足,更反映了他們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如果能對孩子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則道德教育、愛國教育就很容易被他們吸納。
當今教育已進入普及化、大眾化階段,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也應與時俱進,尤其是作為國民教育基礎的基礎教育。人們必須站在終身教育這一新的視角上,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基礎。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僅要為學生奠定知識、技能、思想道德等基礎,還應為學生奠定學習的能力、豐富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力、良好的判斷力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基礎。
參考文獻
[1]何齊宗.教育的新時代——終身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央教科所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