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高等教育正從傳統的傳遞模式教育轉向創造模式教育,從知識獲得轉向思維訓練。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不再是衡量一個人素質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而一個高校學生有無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不僅取決于其智力因素,也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本文就非智力因素與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進行了論證,分析了其因果關系,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創新能力 創造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37-02
一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關系
智力因素是指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及智商的高低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外的一切情感性因素,如動機、興趣、自覺性、意志力、自信心、獨立性及反思、懷疑等情感體驗。智力因素起著基礎性作用,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非智力因素起著方向性和動力性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斷充實和發展。智力因素是相對固定的,而非智力因素是相對多變的,是可以由教師培養、調動和開發的。可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者是互相聯系和辨證統一的。
二 非智力因素是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等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1)創造性的智力因素,即創造性思維;(2)創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即創新人格。人格是個體的個性,有了個性,個體才具有獨立性和能動性,從而為創造性的發展提供基礎。創造性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智力范疇,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人格不僅是創新活動所必需的,而且本身也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智力因素是創新的潛力、基礎,即內因,而非智力因素是影響創新潛力發揮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創新活動的外因。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創新活動中的一對矛盾體,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是創新活動的主要機制。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普遍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調動、開發不夠,學生的學習往往是一種被動行為,缺乏主動性、獨立性和積極性,創新能力差。大學生人格中普遍缺乏創新人格特質,其中包括創新人格核心特質。而創新人格是創造型人才形成的基礎,對大學生的創新活動發揮著前提、維持和動力作用。因此,調動非智力因素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 調動非智力因素,培養創造型人才
在一切活動中,均伴隨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學活動也不例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調動非智力因素成為素質教育和創造力開發的重要價值取向。
1.教師啟發引導,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他才會想學、樂學、善學,并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繼而獲得思維的發展。缺少了趣味的講授,取得成效的可能性就會很小。興趣不是自生的,而是后天獲得的,有賴于各種感知因素。如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中,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的業務水平、授課藝術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是制約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發揮持久學習興趣的基礎。一般來說,學生剛接觸某一學科時,往往是一種新奇的心態,但這種心態開始時并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如果這時,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新穎的教學手段和幽默的語言等,使學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啟迪,使他們回味無窮,激發求知好學的內因,產生學習動機,這時的學習也就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從而成為一種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也會變得較為輕松。這時學生的學習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教師在教學中,會感到學生每天都有新的進步、新的提高。有學習愿望的學生,即使再難理解的課程,經過自身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都會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通過教師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或者說一種需求、一種熱情。
2.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推動思維發展
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
顯提高,學生就會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并可能從其他角度審視、批判性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展便會得到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這一環節里,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距離拉近了,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傾向得到了實現,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陳述自己的觀點、按照自己的分析判斷主動探究并進行驗證,學生的思維過程、自由展示的機會增多了。教師可根據思維展示過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時機地因材施教。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l)教師既要給學生提供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又要善于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啟發、點撥,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產生連貫的思索,從一個思路到另一個思路、由正向到逆向、從縱向到橫向,以求教學相長。(2)學生要主動利用自己的知識,通過推測、聯想的方式,讓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發散,產生眾多的設想。(3)教師的點撥要講究藝術,既要有所啟發又要有所保留,以防學生過分依賴教師。(4)注重個性的差異,盡量避免用統一固定的模式來培養學生,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智商、能力等因素。總之,通過這一階段使學生處于積極奮進的狀態,主動地觀察、分析、類比、聯想、辨析、歸納等,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
3.學生反思和感悟,開拓創新能力
經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后,教師就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一方面使學生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反省自己的學習探索過程,找出其中不足,以便能獨立或在教師的指導下鍛煉自己,開拓創造性思維。這一環節尤其要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批判性的吸收,實現主動發展的目標。另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與發展學生懷疑、質問的意識和能力,因為沒有懷疑和質疑,就不會有創新和新的突破點。因此,教師一定要保護學生的懷疑和質疑能力,不要挖苦、諷刺、譏笑,不要因為提出一些看似荒唐的想法而不尊重學生的人格,要不斷激勵學生,鼓起他們勇于探索的勇氣,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創新意識。教師尤其應重視:(1)倡導懷疑。懷疑是創新的心理動力,是思維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體現。數學家笛卡兒曾說:“懷疑就是方法。”科學史上的許多巨大發現與懷疑有關。在當前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中,也要提倡敢于懷疑的思想,思維不拘泥于固有的知識。一旦懷疑某些知識,就要多方面搜集資料、信息,進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2)鼓勵發問和質疑。科學探索是從問題開始的。宋朝哲學家朱熹曾說:“學貴善疑”、“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始終堅持問個為什么,就能發現問題,就可能有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多數學生沒有養成發問和質疑的習慣,而且即使有些疑點也因為顧慮重重而放棄發問或質疑。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一開始就要鼓勵和保護學生發問和質疑的積極性,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
四 調動非智力因素需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傳授知識和培養情操,即教書育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很多教師依然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與觀念來對待教學,依舊采取“滿堂灌”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沒有或很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地自由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沒有或很少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境,更不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質疑。為此,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學理論,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學觀念。沒有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就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就難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2.教學內容要有創新性
教學內容除有科學性和思想性外,還應有教師的個性,這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教學內容應反映本院校在該領域中的科研成果與學術見解,以及教師個人的科研成果與學術見解。只有強調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3.要注意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由于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有依賴教師的習慣。教師就要利用興趣點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便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主體意識,增強主體能力,不斷開拓創新。
五 結束語
總之,對大學生而言,學習和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研究表明:人們針對非智力因素這一非常復雜的龐大系統,只有將其賦以科學理念下的“量”與“質”的有機結合,并通過實證研究等多種形式,逐步建立非智力因素調控系統,進而促進大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3~11
[2]許國彬、黃秀娟等.高校學生心理教育與咨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9~5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