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卻在現今社會發展進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在社會道德整體滑坡的情況下,高校誠信教育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內在教育和外在約束兩方面共同入手,通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規范條例的嚴格執行,來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缺失 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43-02
誠實守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準則,在中國更是傳承千年的優秀品質。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這一美德雖然一再被提到新的高度,但卻被束之高閣,空有口號,鮮有實質。大學校園這一“凈土”在社會熏陶下也未能免俗,各個方面凸顯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日益困擾著高等教育。大學生作為社會優秀青年的代表,是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后備力量,如何加強其誠信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品質,塑造學生“以誠為本、以信立人”的健康人格,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突出表現
大學生誠信缺失表現在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只是個例,但影響極為惡劣,其中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業方面。高校中最普遍存在的誠信缺失現象就是考試作弊以及論文抄襲、數據造假,而且這一群體不再局限于“差等生”,不少學生干部和成績優異者也為了爭取榮譽和利益,不惜鋌而走險。此外,隨著這一隊伍的不斷擴大,這些違紀現象已從地下的不光彩行為轉變為坦然為之,學術的神圣和誠信的底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釁。(2)經濟方面。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支持,許多困難家庭的學生得到了及時的幫助,但也使得一些人眼紅心熱,滋生了不誠信行為。主要表現在出具虛假困難證明申請助學金和困難補助、惡意拖欠學費挪作他用、以各種借口、方式拖欠甚至逃避助學貸款還款等。這些不良行為是對國家各種助學政策的褻瀆,嚴重妨礙了“惠民政策”的進一步實施。(3)思想政治方面。一些大學生為拓寬就業渠道等現實目的追求政治進步,但是正式入黨后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不能積極配合完成組織交予的任務,不能保持始終如一的進步思想,削弱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4)就業方面。大學生數十年寒窗苦讀以博取似錦前程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日益嚴峻的競爭過程中,為爭取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而夸大,甚至偽造競爭優勢,如虛高的學習成績、潛水的工作經歷、捏造的學干身份、偽造的各類證書等不誠信行為,惡化了就業環境,使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進一步雪上加霜。
二 大學生誠信缺失滋生漫延的原因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第一,社會道德滑坡的沖擊。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影響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導致了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誠信缺失的現象廣泛存在于社會各個層面。在這種道德整體滑坡的沖擊下,為進入社會做準備的大學生們難免會受到影響,他們降低了對不誠信行為的“免疫力”,犧牲誠信道德以獲得自身利益。
第二,社會認知的偏頗。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無
論家庭、學校還是招聘單位,都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對學生優秀與否的衡量都以成績和證書為標準,而道德素質因為難以量化和直觀體現而極易被忽略。這種認知標準客觀上誘導了學生的功利行為,進一步造成其誠信道德觀念的淡漠。
第三,網絡科技發展成為“雙刃劍”。高科技的互聯網技術在為人類的生活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營造了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由于個人的真實身份得到隱藏,很多在現實生活中不被認可的言行在網絡中肆意橫行,個性得到極度張揚。這種無需負責的行為滋長了虛假丑惡現象的發生,導致有些人拋棄了社會角色,放棄了道德底線。
2.監管的軟弱無力
第一,監督體系不完善,監督存在盲區。高校對于學生的行為表現并沒有專門的監督機構和體系,雖然一些重要工作,如困難生認定、獎助學金評定等也通過公示、民主意見表等形式進行互相監督,但大多數學生一般采取事不關己的態度,且此種監督方式亦有“無事論人非”、“打小報告”之嫌,其效果不佳。此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了解多限于校園內的表現,對家庭情況、花費開支等較為隱私的情況實難掌握,無法起到監督作用。
第二,管理軟弱、不規范。受內斂的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對于道德的教育通常以內省為主,習慣樹立模范典型進行感化教育,對于一些違背道德規范的做法通常只是進行言語譴責和聲討,而沒有相應的法規條例來約束,誠信缺失行為所付出的成本過低。
在我國高校,誠信教育主要信賴于“磨嘴皮子”式的思想說教,學生內在的自我約束能力是誠信行為主要的驅動力,而外在的誠信道德約束懲罰機制仍未建立完善,對學生的誠信職責沒有明確要求,也沒有清晰的誠信評價指標,同時缺乏專門的誠信管理機構來負責鑒定、記錄不良行為并進行相應處罰。雖然有的高校對諸如考試作弊等惡劣行為有相應的校紀校規處理辦法,但在執行過程中經常大打折扣。很多情況下,老師希望可以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避免對學生造成無可挽回的嚴重后果。但是老師的這種寬容態度在學生思想中往往演變為縱容,反而加劇了此種不誠信行為的滋生漫延。
三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策
1.強化誠信教育
第一,利用多樣化載體營造誠信校園氛圍。充分發揮校園廣播、報刊、宣傳欄等傳統媒體的作用,擴大誠實守信等積極向上的主流精神的影響力,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同時借助網絡微博、微投票、微論壇等青年人喜愛的新興方式,通過對網絡輿論力量的規范、引導,廣泛傳遞正能量。
第二,結合時代精神繼承傳統文化精髓,拓展誠信教育內容。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而誠信在其幾千年的道德規范體系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孔子作為我國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認為“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并將其列為儒家四教之一。后世學者更是將堅守誠信提高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高校教育應大力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探究誠信道德的歷史文化淵源,結合我國當前的時代特點,不斷拓展誠信品質的內涵和外延,并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和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著重探討和引導,重新塑造全民誠信意識,汲取誠信思想精華為現代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第三,豐富誠信教育形式,促進知行合一。思想觀念必須在行動中才能進一步鞏固深化,因此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的知行合一。高校可以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活動以培養大學生誠信道德的選擇與實踐能力,如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或校園普遍現象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座談或匿名投票等,督促學生不斷自省,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有正確的道德判斷和執行力。此外,大學生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或專業實習的機會,走進信譽良好的企事業單位,深刻了解堅守誠信對個人、單位、行業良性發展,甚至生存的重要性。
2.完善監管機制
第一,加強家庭與高校之間的交流。高等教育的性質和規模決定了其管理更注重于宏觀指導,地域的限制也使家長無法對孩子進行直接監管,這使得大學生在更多的時間內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而缺乏外界有效的約束。為了更好地引導思想處于活躍期的大學生們的健康成長,不少高校也投入精力與家長進行溝通。如舉辦新生家長見面會,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相關要求、制度,從新生入校開始就配合學校督促管理學生,同時家長也可以向學校反映家庭存在的特殊困難以尋求幫助。有的學校還在學期末給家長寄信反映學生一學期以來的成績、表現,并提出相關建議。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電話、郵件、即時通訊等方式定期和家長溝通,反映問題并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及變化。此外,學校還可以有效利用網絡技術,搭建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平臺,促進信息交互,保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從而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第二,建全誠信評價制度,加大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雖然很多高校采用了綜合素質測評的辦法來衡量學生表現,但往往沒有納入對學生誠信行為的評價,或者有所涉及但評價指標籠統,不能起到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學校可以建立校內個人誠信檔案,將學生在校期間各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范疇,分類記錄并進行動態管理,確保誠信記錄客觀、全面。此外,要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對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不縱容、不姑息。同時對校紀校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失信行為,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并將其作為獎助學金評定、評優、入黨等工作中的限制因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失信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從而加強自我約束。
參考文獻
[1]劉陽.淺談國內外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比較[J].經濟研究導刊,2012(33):315~316
[2]唐彰新.淺談高校誠信教育[J].職教論壇,2004(3):55~56
[3]夏欣.淺談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及誠信體系建設[J].學理論,2012(20):283~284
[4]左玉帥、孔德巖.淺談我國高校誠信教育實現路徑[J].科教導刊,2013(1):117~11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