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在網絡上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盡管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但是就業失敗和挫折難以避免。當今的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就業自主權和就業機會,相應的就業困難和挫折也隨之增加。這些挫折對大學生的身體、心理,甚至行為都會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如何讓大學生建立一個合理的就業觀,以積極正確的心態面對就業時遇到的挫折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以良好心態去面對社會競爭,才能克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最終贏得就業機會。
一 對于就業挫折的理解
就業挫折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自身的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從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反應,它屬于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就業挫折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缺乏能力、經驗、知識等而產生的挫折;另一種是在就業過程中遇到阻礙而產生的挫折,這種阻礙可能是多種性質的,如物質性的、觀念性的、社會性的等。
每個大學生在就業時都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這種挫折超過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范圍,使得他們無法正確對待,就可能造成他們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礙。引起大學生就業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從客觀因素上來講,首先,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的就業率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隨著高校的擴招使得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造成就業競爭激烈,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就業挫折。其次,如果高校在就業指導和宣傳方面做得不夠完善,使得畢業生對就業政策缺乏了解,也會造成就業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從主觀因素上來講,首先,想要就業成功,大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自身知識儲備量少,能力不突出,綜合素質不高,自然會在就業中受挫。其次,不少大學生存在就業認識偏差,就業期望值偏高,沒當過士兵就想當將軍。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再次,有些較優秀的大學生面對多個心儀單位無法抉擇,也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沖突。
二 如何應對就業過程中產生的挫折
無論這些挫折是由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造成的,都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行為帶來相應影響,所以戰勝就業挫折十分重要。從客觀方面來講,首先,社會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盡快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其次,學校要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工作。但是要想真正地戰勝挫折,主觀因素尤為重要,下面重點談一下大學生如何自我應對就業挫折。
1.正確認識就業挫折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何況是從學校進入社會的轉折點——就業,所以在此過程中會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以正確的心態合理地看待它,及時地調整好自身情緒,把挫折轉化為新的動力,就拿到了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大學生就業受挫后,要保持冷靜、理智,盡快重新樹立信心,同時找出受挫原因,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2.積極提高心理素質和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承受能力強,才能降低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相反,如果心理素質差,承受能力弱,就會被消極情緒所打敗,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應或多或少地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情緒上的痛苦,而且可以為尋找戰勝挫折的辦法提供時機。如認同結果或以幽默的方式面對等。
3.正確的自我評價,合理的就業期望
現在的大學生,存在很強的優越感,從象牙塔里眺望著未來,腦海里充滿著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就業時,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就業期望值定位過高,脫離了實際,超出了現實的就業條件,現實與期望之間的落差很容易造成嚴重的挫折感。大學生之所以感覺就業受挫,與他們建立的就業期望值不合理存在著很大的關系。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全面、客觀、合理地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正視自己的不足,面對失敗,要及時、冷靜地總結經驗教訓,認真分析面臨的就業形勢,不斷調整就業期望值,使其與自身和現實相平衡,同時提出合理的行動方案。大學生就業期望值應從現實出發,立足于社會需求,抵制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使自己的就業觀和期望值做到自身條件與社會現實、個人要求與社會需要相一致。
三 結束語
大學生就業是全社會的熱點問題、重點問題。作為客觀因素的社會、學校應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培訓,同時,作為主觀因素的大學生也應該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就業挫折,不斷地提高心理素質,調整就業期望值,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完成由大學生向社會人才的華麗轉變。
參考文獻
[1]龔麗、楊秋、李丹.大學生就業挫折歸因及應對特征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
[2]劉春雷、于妍.大學生就業壓力和就業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3]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挫折心理——新世紀大學生心理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4]瞿振元.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