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電影《I am Sam》中露西0~7歲的心理發展及成長經歷進行分析,深入闡述了不一樣的爸爸養育出聰明露西的奧秘。
【關鍵詞】心理發展 依戀 兒童心理學 電影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72-02
電影《I am Sam》的大概劇情:弱智的山姆在一間咖啡店工作。偶然的機會,他收留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女子,并和她生下一個女兒。女兒一出世,母親就不告而別,在一群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朋友的幫助下,山姆獨自撫養著女兒。雖然生活中總不免出些小差錯,日子倒也過得快樂,露西順利長大了,生得漂亮且聰明伶俐,雖然只有7歲,她的智力已經超過了山姆,山姆已經無法應付女兒提出的許多問題。乖巧的露西為了不讓父親傷心,故意遷就父親的智力水平,而這顯然不利于露西的智力和情感發育。這對特別的父女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注意,他們認為山姆不適合再撫養露西,把露西從他身邊帶走,但山姆努力爭取與女兒在一起……
筆者僅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露西的心理發展。
一 胎兒時期
胎兒的發展主要是受遺傳和生物學因素控制,但胎內外的環境及母親自身狀況也會對胎兒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露西的母親是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女,父親山姆是個智商僅有7歲的男子,如果從遺傳角度分析,聰明伶俐的露西就有點說不通了,而且露西出生后的環境因素也不是很好,即便有山姆無私的愛。這有效地質疑了華生的環境決定論和霍爾的遺傳決定論。霍爾的名言是:“一臉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華生的著名論斷:“請給我一打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養,那么可以擔保,在這一打嬰兒中,我隨便拿一個來,都可以訓練其成為任何專家,無論他的智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和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任意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一個高尚的領袖,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
二 穩定持久的依戀關系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間的最初社會性連接,也是情感社會化的標志。露西的母親在她剛出生時就離他們父女而去,露西沒有機會跟母親接觸,而父親山姆是露西接觸最多、交流最廣泛的對象,因此山姆就是露西的依戀對象。當她微笑、牙牙學語、哭叫、注視、依偎時,山姆都及時關注她。此時嬰兒的依戀是無差別的,不管是誰,只要在她哭鬧或需要時給予關注,她都會對照看者產生依戀。漸漸地,露西就喜歡與山姆在一起,和山姆在一起會讓她感到舒適、安全,與山姆分離會使她感到極大的痛苦。嬰兒的依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巨大。小露西同他的父親山姆形成了良好的依戀關系,這有利于露西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征和人際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和發展。
心理學家鮑爾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發現:依戀是在母嬰較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建立的,可分為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0~3個月)、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特殊情感建立階段(6個月~3歲)。在露西成長的這些階段里,山姆都在精心呵護著露西。弗洛伊德也指出兒童在3歲時,男孩開始出現戀母情結,女孩開始出現戀父情結。雖然山姆不同于常人,但是小露西還是很依戀這位在她看來高大威武的父親,她也絲毫覺察不到父親的與眾不同,此時她的認知發展還不是很完善,規則標準還沒完全建立起來。由于無人照看小露西,山姆只好帶著小露西上班,這也擴大了小露西的視野。研究表明:嬰兒最喜歡看人的面部,因為人的面部表情豐富多彩。在咖啡館里,她看到不同的人和物,這也間接促進了小露西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當小露西長大,山姆不能帶她上班時,她也能很好地適應,因為此時她已和父親山姆形成了穩定持久的依戀關系。
三 早期智力、早期經驗和教育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追蹤研究發現:人的智力發展的50%是在4歲前完成的,30%是在4~8歲完成的,另外20%是在8~17歲完成的。兒童最初的四年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露西在7歲前都和山姆在一起,雖然山姆的智力也只有7歲,但對于引導教育小露西來說已經夠了。在這段時間內,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艾利康寧和達維多夫認為,兒童的主導活動可分為六個階段:直接的情緒性交往活動(0~1歲);擺弄實物活動(1~3歲);游戲活動(3~7歲);基本的學習活動(7~11歲);社會有益活動(11~15歲);專業學習活動(15~17歲)。筆者僅據此分析露西和山姆在一起7年的心理發展。1歲之前是山姆在照看她,山姆猶如孩童,有數不盡的喜怒哀樂,表情豐富,看到她也很快樂。露西的情緒發展良好。在1~3歲左右,山姆有時將她放在鄰居家,鄰居會給她玩具玩,陪她玩耍,這又促進了她的社會性發展。3~7歲時,父親山姆會有足夠的時間陪她去公園,跟她做游戲,兩個“孩子”一起玩,更有助于孩子的同伴交往,樂在其中。游戲執行著自我的功能,在解決各種矛盾沖突中體現出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埃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工作中能取得的工作、經濟上的成就都與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四 同伴關系
研究表明:以大人為伙伴會對孩子造成過重刺激,至少會帶來兩種后果:一是早熟,一是神經質。以大人為伙伴,孩子會無形中模仿大人的行為方式和說話方式,使孩子過早地變成“小大人”。超越孩子發展階段的成長不利于孩子的自然健康發展。露西生活的周圍都是形體大但內心單純的“孩童”——山姆和山姆的朋友們。山姆和露西既是父女又
是游戲的伙伴。山姆沒有剝奪露西的活動,讓她自己活動,自己參與其中,讓她體會到她這個年齡段的快樂。因此良好的玩伴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
五 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維果斯基是前蘇聯心理學家,主要研究兒童心理與教育心理,著重探討思維與言語、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他強調了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與成人交往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這個中介環節,使其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形成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7歲的露西,智力已經超過了山姆,很多時候山姆都不能教她讀書。她也在拒絕長大,因為山姆都不能指導她了。人的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水平是現有水平,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的結果而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兩種水平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別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也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樣在智力活動中,對所要解決問題和原有獨立活動之間可能有的差異,由于教學而在別人的幫助下消除這種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山姆和露西都差不多在一個水平上,山姆是由于自身條件,已無很大的發展潛力,而露西聰明伶俐,如果有人指導,她一定是要進入第二種水平的。社會工作者將露西帶走也是為了她的長遠發展考慮,在美國注重人權的社會意識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故事的結局是父女又回到了一起,但是有個疼愛露西的正常媽媽協助山姆教育露西,這樣露西既沒有與父親分離的焦慮,也有新媽媽全心指導教育露西,真是皆大歡喜。
六 啟示
第一,尊重孩子的選擇,不過分干涉孩子的選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如山姆和朋友陪露西買鞋時,山姆很尊重露西的選擇。第二,與孩子平等對話,給孩子講道理。第三,賞識孩子。第四,加強親子互動,用心傾聽孩子的訴求。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日〕山下俊朗.獨生子女心理與教育(駱為龍、陳耐軒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李大偉.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海上鋼琴師》[J].大眾心理學,2012(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