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一個是主導,一個是主體。如果教師情緒不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其頭腦處于疲憊狀態。只有愉快的心情,才能使主觀情感色彩的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抑制其智力活動。教師以愉快的情緒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激發學生 學習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83-01
興趣是激起學習的原動力。要學好計算機,首先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強烈興趣,讓學生充滿學習它的興趣。把書中的一些知識、事例或故事等繪制成相應的漫畫、圖片、圖表等,并在課堂上用投影儀、幻燈、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將其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情感。
一 計算機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激情
作為教師首先要視學生為自己的知己,要像愛自己的眼睛一樣愛學生,與學生做朋友,保持零距離。教育上,一旦學生得到教師的愛,也就在他們心中燃起一種希望之火。學生的渴望求知得到了肯定與滿足就像人獲得金元寶一樣的高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愛學生主要表現在:(1)尊重學生的人格。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渴望被重視的天性。當一個人的才能得到別人的肯定,并受到大家的尊重之后他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從而使自己更領先別人。尊重學生是愛心的基礎,只有認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喚起他對學習強烈的興趣感,對老師才會有一種信任和尊重,從而對老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2)善于溝通與交流。學生與老師之間存在著溝通與交流的問題,教學上如果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學生情感的交流,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會與學生擦肩而過,甚至有的學生連課堂上教師所講的什么也會全然不知。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教學成果才能充分得到展示。(3)善于寬容學生。學生難免有缺點,尤其是計算課教學,許多內容不是立刻就能弄明白的,要反復練習,期間難免出錯,對于出錯的學生,作為教師要學會寬容,尤其是學困生、厭學生更要寬容他們,允許他們給自己提意見,允許他們出錯,給他們改正練習的機會,循循善誘,讓他們成為學習的勝者。
二 計算機教學注重研究性教學
教學過程注重研究性教學是創新教學的關鍵。以科學認識方法開展研究式學習,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是學生自主認識活動的基本內容。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僅通過講授的形式是不夠的,要結合課堂討論,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學習。教師指導中要注重學生的科學認識方法的啟迪,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地質疑和研討。第一,強調討論過程中學生內容表達的準確和合理。要求學生根據科學認識方法進行質疑研討,開展活動。學生往往就形式要求進行思考,結果表現形式化,內容不夠準確和合理,反映出學生的質疑研討中的不足。第二,與學生交流討論中,重視科學認識方法的啟發。教師指導中,要強調科學認識方法的重要性,養成學生將問題與方法結合,進行質疑研討的習慣。(1)有哪些疑問?如何確定問題的存在?(2)問題怎樣表現?教師既要重視學生之間的討論,也要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從學生活動的角度分析,針對學生的問題和困難,結合教材內容和名人的科研事實啟發學生轉換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激發學生嘗試不同的認識方法。啟發學生進行猜想,作為教師,首先要點燃學生主動探索之火,決不能急于將自己所知道的先說出來,而要“引在前”,“引”學生觀察分析;“引”學生大膽設問,“引”學生各抒己見,“引”學生充分活動。讓學生去猜、去想,猜想問題的結論,猜想解題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識間的有機聯系,讓學生把想法都講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推動其思維的主動性。為了啟發學生進行猜想,我們還可以創設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猜想的意境,組織學生進行猜想、探索,還可以編制一些變換結論、缺少條件的“藏頭露尾”的題目,引發學生猜想的愿望和積極性。教師指導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性活動,促進學生質疑、研討,增強討論過程的科學性,提高學生研究的信心。
三 計算機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計算機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有其獨特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書本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實踐的統一。教學層面為理論知識、上機操作、實踐活動三個層面,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開發教學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處理好理論課、上機課、操作實踐課三者的和諧統一。計算機教學的實踐證明:只上機,不講解理論知識的教學,不能保證學生參與上機的質量,達不到真正的教學目的;如果只講課,不上機也難以實現教學的基本目標,從教學的角度看,一般情況一節課多以1/3的時間講解理論知識,2/3的時間讓學生上機練習,通過練習反饋學習信息,教師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思考。計算機教學除了課堂幾十分鐘外,更多地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由操作,通過課外實踐,提高學生探索科學的能力。
總之,計算機是新型的現代學科,是科研教育的新苗,讓我們為培養現代信息素養、現代科學后備優秀人才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