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唐詩宋詞的相關創作理論,把握所教文本的內容和特點,更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文本意境之中,讓唐詩宋詞這門選修課點亮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唐詩宋詞 創作理論 教學探析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91-01
唐詩與宋詞歷來并稱“雙絕”,是中國古代文學閬苑里的兩朵奇葩,她們以奇崛的姿態、脫俗的神韻爭奇斗艷,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輝煌?!短圃娝卧~》是新課程改革教材的選修課本,主要教學內容是唐詩宋詞的文學欣賞。作為高等師范學校和高中的語文教師,探析唐詩宋詞教學很有必要。
一 管中窺豹,了解理論
在唐詩宋詞中常見的理論是角色/背景分離理論和腳本理論。
角色/背景分離理論的運用制造出了一些偏離常規語言的效果,角色總是更加引人注目、更加突出。在心理學研究中,角色更容易被審美和感知、更容易被釋義、更容易被記住和鑒別。古人在詩詞創作中,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的時候,經常會把這個物體和周邊的環境區分開,而把注意力放在這個特定物體上。如王維的《渭川田家》,在詩的前四句中,詩人重點描述了渭川田家幾個特定的生活場景:田夫荷鋤、蠶眠桑葉、雉雊麥苗、野老倚杖、牛羊歸來、夕陽殘照。在“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前半句中,“墟落”是背景,而“斜光”則是角色,在后半句中,窮巷是背景,而牛羊是角色,窮巷和斜光照射的墟落構成了牛羊歸來的背景;在“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中,荊扉是背景,而野老是角色。如果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聯系起來看,前一句構成了第二句的背景。在第三句“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的前半句中,麥苗是背景,野雞是角色;在后半句中,桑葉是背景,春眠的蠶是角色;而整句中,在桑葉上春眠的蠶是背景,在麥地中啼叫的野雞是角色。第四句“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中,重點是田夫這個角色,前面的描述都是為這個角色服務的,前面的描述部分構成了農夫這個角色的背景。在這里,王維猶如一個攝影師,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渭川田家傍晚時的近景和遠景,形成了整體描述和特寫相互結合的詩詞風格。
腳本理論是對那些反復和經常出現的,按照事件順序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知識結構。當我們在對一個語言進行理解時,經常會使腦子不自覺地去和相關腳本做比較,以此來彌補那些被忽略的信息,“唐詩宋詞與女性文化”、“關于‘愁’的詩詞研究”、“酒·中國古代文學·失意文人”及“才子佳人”等中常有腳本理論運用。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柳永的這首傳世名作中,上闋主要是對情人灑淚分別、日暮時分、清秋時節等場景進行描述,下半闋則是對未來的相思進行的一種敘述。在這首詞里,作者重點描述的是分離,因為讀者對他們的相識、一見鐘情、相愛的過程已經形成了整體認識,而不必再花費太多的筆墨去描述他們的相愛經歷,重點放在了對他們分別時的凄慘情境進行的描述,猶如強光燈的照射,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感觸,之前的步驟和之后的步驟則都變成了背景,映襯出這個步驟的重點。如果讀者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凄美愛情故事整體步驟的話,則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莫名其妙的感覺。
二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詩詞內容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才能樂于接受,在詩詞鑒賞課上,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能使詩詞教學過程呈現出情境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三 感受意境,仔細品味
意境是解讀詩歌不可或缺的鑰匙,也是文藝作品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情與景和諧統一,情景交融,情景互映。例如,馬致遠的《天沙凈·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边B續用九個名詞,寫出了九種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圖:幾棵蒼老的枯樹兀立山野,藤蔓纏繞著枯樹,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于樹上,淙淙的流水流經橋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適,古老荒涼的驛道上秋風陣陣,困頓疲乏、漂泊異鄉的游子騎著馬正踽踽獨行。這三句表面寫景,實則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瘦”等詞恰到好處的運用,渲染出游子長期羈旅在外,不得與家人團聚的抑郁痛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顯,情和景交融一體。
總之,唐詩宋詞的教學更致力于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她有著健康成長的肥沃土壤,再加上我們長期的刻苦鉆研,精心嫁接剪裁,我們不僅是有條件而且是必須讓這選栽的花兒開得別樣紅艷。
參考文獻
[1]錢士寬.唐詩宋詞選修教學策略例說[J].語文教學通訊,2011(13)
[2]王靜.自然與人格的契合,物境與心境的交融——《唐詩宋詞選讀》登高詩鑒賞專題教學實錄及思路解說[J].文教資料,2010(36)
[3]謝瓊.唐詩宋詞中的樓[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6)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