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成研究如何創造形象、形與形的組合以及形象的排列與組織規律,在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隨著設計觀念與要求的變化,課程教學也應不斷調整和完善。本文主要從明確教學目的,培養發現的眼睛,整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實效性,加大構成學習與專業的聯系四方面對構成課程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改革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構成課程 教學方法改革 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092-02
構成是德國包豪斯現代設計基礎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現代藝術設計造型、創意的基礎。它主要闡述了設計形式的規律與法則,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理性思維和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有著積極的作用。構成課程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在藝術設計課程結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隨著設計觀念與要求的不斷變化,人們對構成的理解、運用、介質表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更新教學理念、挖掘新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是我們值得思考并在實踐中加以探索的問題。
一 明確教學目的
在開設構成課程時,學生已接受或正在學習藝術設計類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圖案等。這幾門課程都有繪制訓練,但也有各自明確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應達到的教學目標。
構成不是教大家“應物象形”,刻畫出描繪對象的外觀;也不是“隨類賦彩”,要求色彩與所畫的物象相似。構成與素描、色彩等課程在觀察方法、表現內容、藝術風格、表現功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如果任課教師在授課伊始沒有說明構成課程的性質、目的、意義,學生就會很茫然、學習不得要領,在作業訓練時目的不清晰、意義不明確,從而出現懈怠、應付的狀況。學生上完課程后仍然對知識一知半解,無法把各知識點進行串聯發展,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設計發散思維并沒有發揮作用。因此,在開課之初,就一定要明確課程性質、教學目的,讓學生非常清楚地明白為什么要做,進而學習怎么做,這樣會大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 培養發現的眼睛
生活是一切藝術的唯一源泉,這是對藝術規律和本質的精煉概括。構成是教授美的規律、美的法則的課程,而這些規律、法則并不是人們發明的,而是被人們發現的。如在教學中采取灌輸式講解,只注重模式化的技法繪制訓練,學生會對知識的理解偏于空泛的理論,缺乏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可采用明確概念、生活發現、理解內涵、學習方法、應用實踐的教學方式來彌補上述不足。
如在講解重復構成時的授課流程:(1)明了概念:即讓大家知道什么是重復構成。運用視覺元素或組織關系元素有規律、反復出現的形體組合方式,即稱為重復。(2)生活發現:在生活中尋找重復的現象與規律。學生會聯想到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細胞組合、隊列、心跳、呼吸等。(3)理解內涵:大家所述生活中的這些重復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如規律、節奏、快樂、生命的活力等,這些感受即是重復構成所能帶來的秩序化、整齊化,在圖形中呈現統一和諧的視覺效果。(4)學習方法:為了達到視覺效果,需要怎樣做。我們可以做基本形的重復、骨格的重復、重復基本形納入重復骨格中。(5)應用實踐:自己設計基本形納入重復骨格中,體會重復構成的視覺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流程,學生對各種構成形式的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發現,關鍵是自己發現的、體會的,自然理解得就更透徹,在以后設計時為了達到某種設計效果會主動調動所學構成形式,應用時更加得心應手。
在這個流程中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十分重要,只有多層次、更深刻地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汲取創作所需的營養,在生活中感悟構成的本質,才能準確、深刻、思辨性地理解構成的內涵,才能理解構成的規律特征。
三 整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實效性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俗稱“三大構成”,簡稱“構成”,雖然它們各具特色,但卻有很強的關聯性,在實際的設計中三個構成因素相互協調、統一協作,因此,三大構成的教學不能各自獨立而行。
可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整合為設計構成,重新整合和構建教學內容,使設計造型基礎和傳統三大構成的學習更具連貫性和整體性.從而讓學生掌握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基本視覺語言,啟發學生豐富的構想、敏銳的觀察力及較好的創造力。
四 加大構成學習與專業的聯系
由于構成是因設計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因此構成的教學內容也應以藝術設計領域為主線,圍繞如何進行設計運用而展開。理論與實踐之間配合得是否默契也會直接規范著構成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在現有構成教學體系中,一味地接受、記憶、模仿,重復已有的設計經驗,將課程與實際應用完全割裂開來。藝術的實踐依賴于理論的科學引導,但不是一味地固執于理論。為了達到課程教學與專業設計應用的有效結合可采取以下方法:(1)進行階段性的多種構成形式的組合與專業設計有效聯系的訓練。如在學習完形象造型要素點、線、面之后,將其運用在口杯的包裝設計上。(2)分析、鑒賞各種構成形式在設計中的應用。
五 結束語
明確教學目的,讓學生清楚為什么要做,進而學習怎么做;培養發現的眼睛,提升審美修養,主動發現,深刻理解;整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使知識更具連貫性和整體性;加大構成學習與專業的聯系,挖掘學生的個性思維,提升創造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為后續職業技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席躍良.設計構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文健.設計構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