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的小學生中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厭學情緒,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如何讓他們愛上學習、努力學習,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扎實的基本技能,關系著國家的命運。解決學生厭學問題,其中教師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教師觀念 態度公正 培養興趣 心理健康 學生厭學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03-01
近年來,學生厭學的問題非常嚴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影響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導致了學生流失率的上升,長期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解決學生厭學問題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培養好學、樂學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轉變教師觀念,抹去“落后生”的概念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博士,提出了一種關于智力的新理論——多重智力理論。根據加德納的理論,每個人都有多種彼此獨立的智力,這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問題不在于一個人多聰明,而是怎樣聰明、在哪方面聰明。少數學生在智力方面都出類拔萃,但大部分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是不均衡的,有的學生傳統科目可能表現平平,學習不夠理想,往往被傳統的教育稱為“落后生”,造成學生心理上的負擔,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的各種能力和水平上的差異,對學習困難學生不能一味地埋怨、諷刺、挖苦,甚至歧視,而應耐心地予以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困難,鼓勵他們奮發向上。教師要盡可能地做好家長的工作,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在教學中應注意進行分層教學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學習任務,使他們在學習中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逐漸樹立起自信心。同時,還應鼓勵同學間互幫互學,采取“結對子”等方式,讓學習好的學生幫助他們,形成團結友愛、濃郁的學習風氣,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作為教師,應抹去“落后生”的概念,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好學生。
二 教師要公正
中小學生的一大煩心事就是教師偏心,在5000多份問卷中,有13%的學生認為“老師偏心”或“班主任對我不好”,這就暴露了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公正、公平對待學生。
三 重點培養學習興趣
第一,古人云:“愛屋及烏”,日常生活中,教師應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做學生的朋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要以平等的身份真誠相待,實行民主教學。
第二,降低門檻,引入殿堂。厭學生情緒低落,難以培養其學習興趣,對學習容易失望。作為教師要降低門檻,放寬對他們的要求,讓其很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輕松掌握符合他們現實狀況的知識,這樣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其積極性。
第三,主動幫助,促其前進。厭學生對學習悲觀失望、缺乏興趣,當然就不會主動請教。作為教師要主動關心、幫助他們。并借助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將其分入優秀小組,發動優秀生主動幫助他們,把幫助厭學生當成自己的一項任務。
第四,培養自信,感受成功。厭學生不一定是差生、學困生。他們的頭腦往往比較靈活,并有一技之長。其他特長與學習并不矛盾。眾多事實證明:有特長的學生,他的學習一般也不錯。因為它們可以相互影響,可以借助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書法、繪畫、運動會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才能,利用學校和家庭的表揚和鼓勵,重新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由厭學變為樂學、好學。
第五,感受學習的快樂。愉快教學的思想源遠流長,遠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確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論述說明了精神愉悅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愉快教學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手段和境界,只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熱情和精力,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素質,就一定會讓愉快、和諧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四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經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依據不同厭學生存在的問題,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認識到對學生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力圖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重要性,并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還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以分主題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深入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水平,正確認識自我,使學生形成對心理問題的正確認識。還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了解學生的內心,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和把握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正確地加以引導,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總之,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厭學問題。要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自信心,要抓住要害,對癥下藥,切實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