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首要任務
隨著年級的升高,后進生、中等生與優秀生的差距日益凸顯在學習習慣上。聽講、檢查、預習、復習是教師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不少學生養不成的學習習慣。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其內容卻是極其豐富的,并且基本沒有做到具體指導。以聽講為例,學生從幼兒園算起,自然就分成了聽講與不聽講的兩類。幼兒園的要求寬松,但延續到小學,不聽講卻是差距之源。所以,當新生步入一年級時,寧愿放慢教學節奏,也要指導學生培養注意聽講的習慣。告訴學生,老師講課時,眼睛要看著老師認真傾聽,要和老師有眼神的交流、表情的交流,老師喜歡看到他們豐富的表情隨著老師的講解在變化。同學發言時,要盯著同學仔細傾聽,可適當地讓學生重復同學的精彩表述,補充不完整的內容。教師要在講解之前,提醒學生都把目光集中在一處,講解之后,濃墨重彩地既夸獎答得巧的學生,又要夸獎聽得妙的學生。堅持如此訓練,讓學生在聽說能力上并駕齊驅,而不是以往的單腿起跳,讓“聽”徒有虛名。聽的能力的提升,是給學生打下學習基礎的基礎,可以減少因為學生不聽講,家長又輔導不了,就把學生送進補課班寫作業或另請家教提高成績。至于如何檢查、如何預習、如何復習都要隨著年級的不同當堂指導、訓練,而不是簡單地拋給學生,讓他們無從下手。
二 正確使用課堂用語是必要的革新
語文教材課后要求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喜歡”:朗讀你喜歡的部分、摘抄你喜歡的語句、談談你喜歡的人物等,我大膽地將“喜歡”改成了“值得積累”。原因之一,在早期的課堂教學中,按預設先問學生喜歡這一部分嗎?然后就讓學生用贊美的語氣來讀這一部分。可當我拋出問題時,在齊刷刷回答“喜歡”之中,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說“不喜歡”,他是優秀生中頗有個性的小男生。過后站在他的角度來理解他。他夠勇敢,敢說出不少也有同樣想法的學生的心聲。原因之二,當讓學生自愿選擇喜歡的部分背誦時,大部分學生往往只選擇字數最少的段落來背誦。種種現實讓我反思,在還處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浪潮中,在教師也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教學中,讓還處在低年級階段的學生真正喜歡語文,那么,作為教師,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索性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這些語句值得積累,請摘抄;這個部分值得積累,可背誦……
三 及時檢查學生識字的認讀是當務之急
低年級的識字量很大,檢查學生是否會認讀一直是我思索的問題:要求會寫的字可以通過聽寫來檢查,可是要求會認的字要怎樣才能知道全體學生的掌握情況呢?經過再三琢磨,就開始了我的紙條大計。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拼音以后,我就開始了打印計劃:把每一課的生字和字音分列在上下兩行,讓學生認讀后連線。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后,又改為學生為生字注音。通過連線和注音將每一個學生沒有掌握的生字篩選出來。再經過兩道程序:將錯誤讀音先改正后再遮住字音讀,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此一來,既檢查了學生認讀的掌握情況,又能有的放矢地指導每一位學生的發音問題。
隨后我又以單元為單位,接著打印。將新學的生字搭配以前寫過的生字組成詞,選擇的詞語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精練詞語,讓學生抄寫、聽寫。到了中年級,先讓學生看詞語寫拼音,我將錯誤讀音找出來讓學生改正后,就將紙條暫時保存,過段時間再讓學生看著拼音寫詞語,如此反復鞏固,學生的拼音和生字都會掌握得比較扎實。
此后,我對學生認的字和寫的字的情況在心里有了底,知道該從哪些方面指導和復習。學生們也在及時地檢查、反復的復習中夯實了基礎。
四 保質不保量的寫字教學是錦囊妙計
首先,在每節寫字課上告訴學生寫字的目標是正確、規范、美觀。其次,控制好寫的數量、確保寫的質量。每個字只寫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遍是學生自己觀察練寫一遍,第二遍是在教師的提醒和范寫下跟寫一遍,最后是對比前兩遍后,自己寫出正確、規范、美觀的第三遍。由于目的明確、數量合適、互動有效,這三遍下來,學生的字都顯示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
這樣的作業批改起來也是賞心悅目,我就想讓每一個家長和學生也來分享,就將全班的作業本分成男生組、女生組,讓學生帶回家和家長一起傳閱,可以寫觀后感。沒想到家長對我和學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家長們的建議給了我和學生莫大的鼓勵!在寫字教學中,我由扶到放,重視“初次印象”。在互動分享中讓學生和寫的字第一次見面時就能不在數量的壓迫下,通過自己的筆,記住每一個字正確、規范、美觀的寫法,而不是以往的讓學生埋頭寫了一整行錯誤的字還不知道,更糟糕的是把錯字深深地印在腦子里。正確的第一印象讓學生在后來的復習中提高了質量,降低錯誤率,這樣就會輕松許多。
以上可行之處都是我在學生身上發現問題所在后,分析了具體原因研究出的解決方案,仍有待同行們的商榷。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和諧發展,我又在口語交際方面開始了研究,相信這樣的研究會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不斷產生新的教學成果。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