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樣在初三階段提高作文訓練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一直是一個難題。傳統的作文教學耗時、費力,效果不明顯。針對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教學經驗,從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時間的延續性、考試的針對性、學生的主體性四個方面淺談了自己的體會。
【關鍵詞】作文 學生 教師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16-02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整體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考中,作文得分的高低也影響到學生語文成績的高低。盡管作文教學對學生的中考成績具有重要的影響,但在初三最后一年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一直都是一個難題。
傳統的作文教學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寫作和講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課堂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在寫作方面感到迷惑,找不到快速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教師也疏于對學生寫作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致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揮,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結合十多年的初中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知識的系統性
作文水平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尺,因此,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初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應具有系統性。
首先,應進行表達方式的基本訓練,教會學生如何記敘、抒情、描寫、議論、說明。無論寫何種類型的文章,平時作文或考場作文,都離不開基本的表達方式。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就什么也建立不起來。如果說內容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么表達方式就是文章的骨骼。從許多考場作文成功的案例來看,一些考生正是善于運用一兩種表達方式,寫出了上好的文章。練習基本的表達方式,實質上就是練習作文的基本功。所以,所有考生都應認真練習,做到得心應手,妙筆生花。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是檢驗考生寫好考場作文的真功夫。五種表達方式可能在作文中都用得到,但并不是都要在練習中平均用力,重點突出,才有可能出彩。一般來說,初中階段應在記敘、描寫、議論上多做文章,或重點敘述,或精心描寫,或專注議論,凡此一種做得好,皆能出彩。
其次,要進行文體的基本訓練。中考的導向作用使作文訓練主要偏向記敘文這一基本模式。考題基本已不在審題上設置障礙,但學生的寫作實際仍暴露出文體不明的問題。這一弊端提醒我們,中考作文訓練應重視文體分練。文體分練適宜集中安排在初三第一學期,既可以與第五冊教材課文閱讀同步,又可突破中考作文的“基礎等級”。這一階段,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分練程序。這里以記敘文和議論文兩大文體為例重點說明。(1)先談談議論文的規范寫作訓練。第五冊教材第三單元編排了經典議論文篇目,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突出議論文的文體特征。可以讓學生按照議論文的三要素分析這些課文,以課文為范例把握議論文的基本特征和寫法,并設題訓練:一是模仿寫作;二是分步訓練。學生模仿寫作時,難免會出現注重論點忽視論據,或關注論據忽視論證過程的情況。教師要抓住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分步訓練。如以《世上沒有傻問題》為范例訓練學生寫議論文,重點訓練論據。訓練論證時,包括論證方法和論證結構。要求每位學生的訓練習作中必須用到一種論證方法和一種規范的論證結構,并且一定要具體,從而就可以掌握對
比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方法,以及并列式、遞進式、總分式等論證結構。分步訓練,一次集中訓練一個重點,必須嚴格遵守,落到實處。(2)也需要重點規范訓練的文體是記敘文。第五冊第二單元是小說單元,小說是最典型的記敘文,有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節、精辟的環境描寫,這些都是好的記敘文應具備的。可以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值得揣摩分析的有幾個精彩片斷,如“酒客嘲笑孔乙己沒有進學”,“孔乙己給小孩子分茴香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買酒”等場景。作家從多個角度成功刻畫了孔乙己的形象,用筆細膩傳神,正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根據實際需要,其他文體訓練也可以如上所述分步展開。如此一來,效果顯著。學生作文文體特征突出,不會出現“四不像”的文章。遇到“文體不限”要求時,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盡情發揮。
二 時間的連續性
作文是語文試題中賦分最多的一道題,教師在總復習階段花費的時間卻并非最多,通常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復習時間如此緊張,作文訓練耗時、費力又難見成效,把時間花在語言、知識考點訓練上效果更好,導致作文訓練時間得不到保障。要保證訓練時間,需要注意如下問題:
首先,從思想上認識訓練對作文的重要性。在《集體習作實踐記》一文中,葉圣陶先生明確具體指出:“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語言是出聲的思想,思想和語言是合二為一的。”因此,練習習作實際上就是練思想。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系技能,不宜視作知識,宜于在實踐中練習。”又說:“看看文章技法之類只是‘知’的事情,雖然不一定有害處,但無益于寫作的‘行’是顯然的。”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初三每周的作文課一定要用于學生的寫作,作文課不能挪作講讀課,一周要完成一篇規范的作文。
其次,加強作文的講評和指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索,發現作文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解決。學生作文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就是盲目的實踐,往往事倍而功半,收效甚微。作文指導和作文講評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指導,又要有體察細微的點撥。在訓練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考試的針對性
初三這一年,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具體到作文訓練上,有的采取高強度寫作、大容量訓練的方式,寫得學生聽到寫作文就叫苦不迭;有的硬性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應考范文和名句名篇,導致學生“消化不良”,能否設法減輕初三師生在寫作訓練方面的沉重負擔呢?
在謀求“提高效果和節省時間”的統一,追求“最優化”寫作的十多年里,筆者感到初三和初一的訓練同中有異,只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寫作基礎,有針對性地實施以下措施,還是會取得一定效果的。
首先,初三師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類”。天下的好文章何止千篇萬篇,哪能一篇一篇看得過來?天下的作文材料又何止千則萬則,哪能一一練遍?看不過來,無法練遍,與確保中考作文成功相互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在于胸中有“類”。“胸中有類”要求師生一起動手,廣泛搜集寫作材料,然后分類。其后,每一個類型都精選一個最新穎、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師生合作寫文章,互相傳閱。對于大家公認的好文章,從審題過程開始,討論各環節、各步驟成功的原因,總結規律,再嘗試運用這些規律修改自己的文章。整個訓練過程,使學生對材料形成“類”的概念,掌握針對這一“類”材料的具體寫作方法。一旦學生做到胸中有“類”,無論考卷上給出怎樣的材料、命題,學生都能將其快速歸類,應用寫這些材料的成熟方法,寫出符合中考要求的好文章。
其次,倡導“提高有道”。越到初三,越不可以一味多寫,而要強調讀寫結合。筆者常建議初三學生在臨近中考時,多讀《智慧背囊》、《時文選粹》之類的書及《中國青年報》之類的大報。不必背誦,只是在學習間隙欣賞品味。讀是如此,寫更要精巧。每學期一般可寫十篇作文,每次作文交上去后,卷面上一定要有本班另一同學的評語、畫出的精彩語句和在不足之處做出的提示標記。教師看作文時,把評價和標記當作批閱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樣給出評價。作文發給學生后,不必謄抄,就在原文上修改。一次修改成功的即可過關,修改沒有提高的要再做修改,達到提高標準為止。這種訓練方式減少了學生重復寫作的勞動量,效果直觀明顯,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再次,應考有“方”。進入初三第二學期,學生往往出現焦慮情緒,嚴重時會影響到學習。具體原因多樣,其中學生對作文訓練成效的擔憂是重要原因之一。語文教師這時候要拿出扎實的應對策略,讓學生對訓練放心。這個策略就是師生一起動手,結合近幾年的命題規律,預測中考作文內容。對可能考到的題目范圍做好預估,指導學生依照類別做準備。
四 學生的主體性
作文是學生借助自己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理解,獨立完成的一種綜合語言表達訓練。主體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激情是作文成功的前提。為此,我們應該以學生的“體驗”和“自主”為立足點展開研究。
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素材,讓生活成為作文的一部分。首先,科學地重組教材。以教材中的典型文章為例,架起教材與學生生活的橋梁。讓學生由“感”而“悟”其情(情感)、“感”而“悟”其喻(比喻、象征)、“感”而“悟”其理(哲理)、“感”而“悟”其趣(情趣)、“感”而“悟”其虛(想象)。真正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感受作者的生活體驗。其次,引源頭活水。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關注永恒的主題,激發創作興趣。可以開設作文材料積累課:如現場觀察課、人物采訪課、感受體驗課、課外閱讀課等。積累的材料多了,感受深了,表達自然也就真了。
此外,還應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改變教師是唯一評價主體的局面,讓學生、家長也來參與對作文的評價,注重學生自評、互評,將書面評價與口頭評價、綜合評價與專題評價相結合。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作文分數,還要注意學生在寫作時的情感、態度,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己的進步,在評價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