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綜合學科。新教材無論是從知識的編排上,還是從插圖的設計上、活動安排順序及活動方式上都體現出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學法指導、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視。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一名好的地理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教學過程中,要精心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內心產生一種學習的需求,自覺、主動地探索問題,獲取新知識。
1.創設趣味性情境
教師根據初中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等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采用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如做游戲、講故事、看錄像、聽音樂、唱歌、舉行有趣的比賽和角色表演等,優化組合,使學生在平等愉悅的氣氛中學習,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如在教學“美國”一節之前,我利用“美伊戰爭”這一國際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新課切入點,通過播放一段報道“美伊戰爭”的錄像,創設一個導入情境:一架架戰機從基地起飛,一枚枚導彈升空,伴隨著劇烈的爆炸聲,美軍地面裝甲部隊急速開進,而不遠處的油井正冒出滾滾的濃煙……通過這樣一個極富震撼力的場景,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美國的探究上來。由此自然轉入對“美國”的學習。
2.創設問題性情境
課堂上有些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使學生既感到熟悉而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方法解決,這時就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學生達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當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憤”和“悱”的階段時,對他們進行啟發、誘導,進而促使他們自主學習,進行探究性學習。
如在講述“地球的自轉”一節時,我并不急于講述地球自轉的概念,而是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實踐出發,首先提出如下問題:(1)地球上為什么會產生晝夜不斷更替的現象?(2)日月星辰為什么總是東升西落?(3)地球上各地的時刻都一樣嗎?為什么地球上的人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地球自轉運動后,兩人一組,利用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這樣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能力,創造出新知。
又如在講“巴西”時,介紹巴西為適應缺少石油的國情,發揮世界甘蔗產量第一的優勢,利用甘蔗生產酒精替代石油,因此,大量生產以酒精為動力的汽車是巴西汽車工業的一大特色。此時引導學生思考:(1)我國也是一個石油資源不豐富的國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是否也可以利用什么物質來生產石油資源的替代品呢?(2)為什么我國沒有用甘蔗生產酒精來替代石油呢?(3)我國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降低石油資源的消耗呢?針對老師的問題情境,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都在思考,都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但重要的是給予了學生思考、想象的機會,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潛力。
3.創設實踐性情境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參與、活動、操作、實踐、探究和體悟,旨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激活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速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
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外活動和地圖制作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學習知識、增長技能、發展思維、鍛煉各種能力。
如在講“地圖”這一課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內容:從益陽市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活動要求如下:(1)全班分成四大組,利用星期天以秋游形式完成實地作業;第一大組實地觀察境內有哪些主要河流?從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看家鄉的地勢。(2)第二大組實地觀察周邊與哪些縣級市相鄰?主要道路有哪些?東西、南北相距約多少千米?查閱有關資料,畫出簡易輪廓圖。(3)第三大組實地觀察家鄉的地形如何?山地和平原如何分布?(4)第四大組查閱有關資料,弄清現有哪些鄉鎮?具體方位在哪兒?給出簡易方位圖,并實地調查家鄉近十年所發生的變化。然后四大組匯總信息,每一大組繪出一張益陽市地圖參加評比。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感性知識,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開闊了視野,發展了創新能力。而且在活動中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培養了良好的品質、發揮了他們的自主創新精神。
二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新課改強調,教學時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應把課堂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1.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古語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提問也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學生的權利。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其主體地位無從體現。地理教師應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閱讀課本,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的良好習慣。
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和火山帶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和火山帶的位置,再對照前圖。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大多數課堂中,我們看到的是,學生老老實實地聽課,規規矩矩地舉手,耐心地等待發言的機會,沒有了自主性。從而使學生失去了主動去理解、探索、記憶的能力。地理教師要根據課本特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設法引導學生,多提供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使學生真正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
如在學習完“地球的運動”一節后,我請學生說出自己的生日,然后描述當天太陽直射點的大致位置、運動方向,晝夜長短的情況以及變化趨勢。通過這項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及時鞏固了學習內容。
3.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
在以往的教學中,練習常常擱至課尾,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我們要把“練”納入課堂,做到“君子動口又動手”。組織學生練習,教師要精心安排內容,選擇要有明確的目的、有階梯性,形式要多樣化,內容要有啟發性,講求實效,注重質量。練習的結果要及時評價,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弄清區別、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聯系、在評價中受到激勵。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多問、多講、多練,這才是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獲得學習主動權,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自己去掌握知識技能,發揮智力,培養能力,做到“無師自通”。
三 優化課堂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必須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在教學初中地理時,我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手勢法
如在講述“在南、北兩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的方向”時,雙手握拳,大拇指朝上(大拇指指示極點)。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四指彎曲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自轉方向表述為“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2.歌謠法
此方法在地理知識記憶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學習中國陸上鄰國時,按照逆時針的方向,我就幫學生編寫了“歌謠”:朝俄蒙古、哈吉塔;阿富汗(來)、巴基斯坦;印尼不丹、緬老越;鄰國友好記。既記憶了鄰國名稱,又記住了鄰國方位。
3.繪圖法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學生對地圖有畏懼感,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教師要多指導學生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化文為圖、圖文結合。其強化過程主要可分為讀圖、臨圖、記圖。讀圖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分析地圖,并把有關的地理知識附在地圖上;臨圖即是學生不看原圖能畫出簡單的草圖并能指明其中要求識記的內容。能將相關內容融于一圖,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4.生活體驗法
地理學科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生活在地理環境中,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的聯系,從生活中學到知識。如在學習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差異時,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的格局。
要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活讀書”,并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樂于學習。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學會”。
總之,學生由“他主學習”到“自主學習”是學生學習品質的飛躍,學生能自主學習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用什么樣的方法獲取知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