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如何?由于時間的久遠和語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在教學中受到文字、讀音、文意、句式、修辭、官名、典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老師在課堂上“字字落實,句句過關”,費力講解,可教學效果仍不理想,學生也無法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原因是這種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厭學心理,以至于望而生畏。以致在學生中流傳著“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說法。
我覺得這種現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的乏味造成的。因此,如何讓初中生愛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呢?
一 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
大多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都是一種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紹——朗讀——疏通詞句——課文內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種模式存在三個“中心意識”:首先,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接受。其次,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灌輸。再次,以誦記為中心,一味強調記憶。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記個不停,課后教師再加一句:“回去背誦這些內容,明天檢查!”這樣就不用擔心學生掌握不了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知道這種教法遠遠達不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此外,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大多數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 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文言文學習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馬說》中有兩個句子出現了“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這兩個“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驅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以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么字、意義三列來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等,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三 師生互動,有效促進
我認為新型的師生關系應是合作者、朋友的關系,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對話,才能促進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文言文的課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老師與學生一起學,與學生共同成長,則效果會更明顯。如教學《口技》一課,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對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寫,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的方法。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字找出來并把閱讀的初步感受告訴同桌,然后同桌之間展開討論交流;第二階段:由每個討論小組推薦1~2名學生上臺陳述小組的審美體驗結果;第三階段:學生審美信息評述。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講評,或由學生進行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的活動。
四 及時復習,保證學習質量
無論如何,教學要保證質量。要想知識記憶得牢固,必須經過學習和復習,重復學習的次數越多,記得就越牢固。因此,必須嚴格做好文言文的復習。教師可采取背誦——默寫——翻譯——提問——自測五個步驟進行,如復習《愛蓮說》,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誦,然后讓學生默寫含有難寫字的句子或關鍵性的段落,如“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翻譯,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如可以提問學生文中能表現出作者高標傲世、獨步于塵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學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就說明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讓學生自己出一份試題進行自測。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反復學習又不至于機械重復,既鞏固了知識,又增強了記憶力。
總之,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對于現代中學生來說猶如“天書”,深奧難懂,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然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也是令老師頭疼的問題,投入多而收效甚微。教師不能不教,學生不能不學。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之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生受益。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學習語文,
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進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空間,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們只有解除束縛、大膽創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讓文言文“活”出價值、“活”出精彩。
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中邁出堅定的步伐。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