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就有了音樂。詩歌與音樂一開始就是相互融合的藝術?!把灾蛔愣伕柚?,說的就是用音樂補充語言的不足。詩歌是極富音樂性的語言,其語言精練跳躍、意境深遠,無不寓含著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將音樂與詩歌兩者結合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音樂的韻律中體驗詩歌的情感,透徹領會詩歌所塑造的意象,進而以意象傳達情意,將比生搬硬套的說教更易引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漢語的聲韻母、四聲調,都是構成語言的旋律、節奏的主要依據,也是從語言到音樂韻律美的樞紐。對詩歌進行語言的感情、節奏和字句中重音等處理,而不是生硬地按音樂中的強弱拍規律來表達詩歌所要傳達的情感,可以說,詩歌浸透著音樂,音樂也融合著詩歌,詩歌語言與音樂之間結合得越完美和諧,韻律美的表現力就越強。
一 培養語感,品味詩歌的言語美
詩歌有很強的韻律感,其篇幅短小精悍,詞句優美。而語感是人們受到語言文字刺激的時候,進行綜合后的感受,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和領悟力。正確的語感能極大地提高我們的語言文字水平。因此,讓學生在吟詠的過程中感受其言語美,培養語感,并在誦讀記憶的過程中積累了語言。
1.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言語美
反復的誦讀是讀好詩歌的第一步。學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或高聲吟誦,或淺唱低吟,不僅能讀出詩歌的韻律,同時能逐步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由入境而達情,由達情而曉理。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言語美。又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痹娭械摹包S”、“翠”、“青”這三種色彩的描繪筆力簡練,一字一景,全詩如一幅渾然一體的春色圖景,絢麗多彩,令人賞心悅目。
2.想象誦讀,領悟詩情
詩歌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練含蓄,一字一詞包含著極其深刻、豐富的內容。同時,不同類型的詩歌也呈現出不同風格之美。如杜甫的詩風較現實、李白的詩風較豪放、陶淵明的詩風較田園、白居易的詩風較通俗、辛棄疾的詩風則悲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意思展開想象,感受詩情畫意,并在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江上漁者》時,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想象:從詩中你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在誦讀中你知道浪到底有多大,風有多狂嗎?風浪這么大,小漁船撐得住嗎?請說說老漁夫在船上會想些什么?他會怎么做?……這樣引導能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他們敢想敢說、能想能說、會想會說,并合情合理地對詩歌進行豐富和補充,填實了詩歌所蘊含的意境,感受了詩的言語美,做到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
二 深入誦讀,品味詩歌的節奏美
詩歌的節奏主要是靠平仄的交錯和對立,基礎在于四聲。四聲加平仄是詩歌語言節奏的最基本內容。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飽含情感地誦讀是讓他們進入詩歌意境的橋梁,是感知詩歌內容的主要形式,更是讓學生獲得詩歌內容和感悟詩歌節奏美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根據不同詩歌的自身特點來確定誦讀方法,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音調、平仄升降等,指導他們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誦讀中劃分節奏,理清韻律
所謂節奏,是詩歌中音步和聲音的長短、強弱組成勻稱間歇或停頓,是構成詩歌抑揚頓挫、音調鏗鏘的音樂美。詩歌鮮明的節奏及和諧的韻律,猶如音樂的節拍和旋律,令人動心悅耳、心往神馳。朗讀詩歌時,要學生做到:讀準字音,讀出邏輯重音,把握韻尾,讀出感情。就必須要劃分詩歌朗讀的節奏,根據漢字一字一音的特點,每兩個字作一停頓較適宜,通常來講,五言詩作三個停頓,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三節讀法),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前兩句是12/34/5節奏,后兩句是12/3/45節奏。七言詩一般有四個停頓(四節讀法),即“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但不是所有五言詩、七言詩都一律按照這種節奏來劃分,個別詩歌要根據不同的風格來劃分,讓詩歌語言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因此,只有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才能理清詩歌的韻律,讀出節奏美。
2.配樂朗讀,烘托詩情,感受詩意
詩即是歌,它能唱出詩人或悲或喜的復雜心情,在教學中,我們可根據不同風格的詩歌選擇一些適宜的、符合詩歌立意的音樂作背景,讓學生在音樂的襯托下入境、入詩,體驗詩歌或小橋流水或氣勢磅礴,或鳥語花香或悲憤不滿的意境氛圍,領悟其迥異的節奏美,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誦讀詩歌的興趣。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和著動人的樂曲,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壯麗,體驗詩人所描繪的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的神奇瀑布。又如在學習杜牧的《山行》時,可選用琵琶曲《彩云追月》作配樂,讓學生在別致幽雅的旋律中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深秋山林美景,清新的節奏,明快跌宕,仿佛將學生引入詩中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情境中。這樣極大地幫助了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中蘊含的美。
三 寄意含情,感悟詩歌的韻律美
1.通過教師的范讀,體驗詩歌的韻律美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的范讀不可忽視,它能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范讀時,教師通過自身的語言魅力,運用一定的態勢語和準確、清晰、形象生動的語言,并注意重音的處理及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
關鍵字,把詩歌范讀做到:聲情并茂、氣韻神和、情牽動心。那就要自我完善語言素養,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和豐富的詞匯,把握學生的朗讀特點,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沉浸在詩的意境中,讓他們細細品味詩的深刻含義,那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對所教的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如《靜夜思》,教師先簡單介紹詩歌的大意,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在這基礎上聆聽教師的范讀——輕聲跟讀——與教師一起朗讀——指名試讀——有感情地自己朗讀。在幾次的朗讀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關鍵字“光、霜、鄉”,知道均押“ang”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形成了一縷回環聲,不僅思鄉之情躍于筆端,同時也體現了詩歌的韻律美。
2.有效誦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詩歌的韻律美,可以讓一個不太懂詩歌的人,也能在誦讀中沉浸于音樂美感的享受之中,并受到感染得到熏陶。正所謂:非朗誦無以感受其韻律美,非朗誦無以欣賞其畫面美,非朗誦無以品味其情感美。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地位,通過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在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在誦讀時做到:眼觀文、口出聲、耳悅音、心理義、神會情,在抑揚頓挫、輕重舒緩中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所以,誦讀時,除了處理好重音外,還要讓學生理解高音和低音及語調在誦讀時所起的作用。如: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激動的情感;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傷心的情感,而語調則是聲音表現出來的升降、高低的變化,它能將詩歌的思想感情、語言環境表達出不同的效果。教學時,引導學生根據詩歌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在這種有效的誦讀過程中,學生會沉浸在詩歌的旋律中,并感知其韻律美。
新課標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于60篇(段),同時還強調,詩歌的教學更提倡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感受美好的情趣……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敢于在教學方法上創新,真正讓學生在我們的引領下去感受詩歌的美。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