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語言啟蒙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是兒童由語言模仿邁入規范化學習的關鍵階段。如何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提升語言的應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創設小學語文趣味性課堂的教學初衷。
【關鍵詞】小學語文 趣味性課堂 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34-01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逐漸在向生動性、趣味性、知識性、直觀性發展,使學生在認知文字、使用文字的同時,感受文字的魅力。因此,對于課堂教學趣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紤]到兒童學習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學習特點,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 立體教學模式
據調查,人們獲取的大部分信息都來源于視聽信息??梢?,人們對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更為敏感,記憶也更為深刻。兒童更是如此,往往對于聲音和畫面的信息更易接受。在教學實踐中,可充分利用兒童接受知識的特點,創設立體式教學模式,將平面的文字轉換為兼具聲音、影像、動畫為一體的立體教學模式,即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屏幕播放,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如《巨人的花園》一課,可通過課件制作美麗的花園,展示花園在四季變幻中的美麗景色,并配以音樂渲染,烘托人物對話,使教師的旁白顯得繪聲繪色。學生記住課件中百花爭艷的春、綠樹成蔭的夏、滿地金黃的秋、銀裝素裹的冬,同時也記住了教師的旁白和優美的課文,使平淡的文字變成了一部微電影,提升了教學內容的立體感,給學生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并強化了主觀感覺,加深了記憶。
二 體驗教學模式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使用情感體驗,將學生帶入某個特定情境中,通過創設情感體驗的模式來營造課堂教學氣氛,增加了學生的切身體驗,達到了刺激學生感官神經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有助于知識的領悟和運用。
1.理論課堂體驗
教師可在課堂上開展情境教學,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或是進行旁白,使學生充分感受文中人物的悲喜,感受課文中所敘述的社會環境、矛盾沖突、善惡美丑,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2.實踐課堂體驗
戶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另一種形式。戶外教學的最大優勢是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神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學習欲望,提升了體驗的深度。比如學生通過幫助環衛工人清理“白色污染”,感受了環衛工人工作的艱辛與偉大;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的分揀分類,了解到塑料制品的分等分級。實踐課堂體驗教學有效地彌補了理論教學的空白,延伸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
三 互動教學模式
在小學素質教育課改中,不斷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逐漸向教學組織者和啟發者的角色轉變,而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何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互動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
1.網絡互動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對于信息獲取的渴求越來越強烈,課文中展示的信息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于是網絡互動教學模式就應運而生。如教師可將制作的教學補充課件放到網絡平臺,使學生在自由互動中攝取知識;再如教學《月亮之謎》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關于月球的相關資料并編輯,并在課堂上展示編輯成果,使網絡互動與課堂互動形成有機結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小組互動模式
為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設立小組長,負責組織課堂討論,歸納總結討論結果,并選出小組發言人,在課堂上展示小組討論成果。如學習科技類課文時,可增加小組實踐環節,按照課文中所提示的內容,制作手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想象能力,由小組發言人講解手工作品的制作過程,以及是如何從課文中得到靈感的等。通過這些互動合作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培養了學生的互助溝通能力,提升了其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經典的兒童文學讀物篇章作為教學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也是培養學生語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的基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求知的前提,是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實踐的源泉,是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姚媛.淺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學周刊,2012(13)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成根娣.如何引領學生走進經典兒童文學的殿堂[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