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適合教育”理論的提出,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思考教育的真諦是什么?
尤其是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更是面臨這樣一種困惑,特別是在文理分科之后,理科學生急功近利,政治作為會考科目往往被學生輕視,甚至漠視,導致許多學生上課公然做數理化作業,并成為常態。這種現狀已經嚴重違背了國家課程設置的初衷,使政治課陷入了尷尬境地。因此,我認為創建一個適合的政治課堂,讓學生能在課堂中快樂成長,是我們每個政治教師的使命。
傳統的政治課堂中,往往是教師使用統一的教案和作業,把一個個深奧、抽象、枯燥的名詞和原理“揉碎”,喂給學生,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時間去思考、探究。特別是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缺少引導和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地學習,教師為了學生取得高分,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作業堆里拼命,而忽略了對學生潛能的發展,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又怎能實現教育的目的,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學生生命成長過程所必需的情感體驗、意志品質、認識態度、精神信念在課堂和考試的分數中又怎能形成?這樣的教育,不是我們所倡導的適合教育。
那么,政治課堂教學怎樣做才是適合的呢?
首先,針對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粗放低效”的現象,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真正進入“身臨而入境”“體驗而曉理”“感受而動情”的境界,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課堂導入可以如“豹頭”,引人入勝,讓學生充滿期待。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政治課堂生活化的特點,結合時政熱點、身邊小事、游戲、笑話、謎語等,拉開課堂的序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緊密聯系教學內容,使其自覺構建相關知識間的鏈接,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例如,我在講授“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一課時,恰逢我國與日本等國發生海洋領土爭端,為了反制日本,我國公布了領海基點基線。對于“領海基點基線”這個名詞,學生乃至大眾都很陌生,于是我播放了當天的新聞視頻,其中海洋專家對領海基點基線的涵義及其意義作了詳盡的解釋。看完視頻后,我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討論“中日之間為何會為一個小小島嶼引起重大摩擦?”“我國的國家利益有哪些?應該如何維護?”等問題。學生紛紛參與到了討論中。這樣的處理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增強了認知能力,還能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感悟,教學效果良好,讓我感覺到這才是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
課堂的收束力爭如“鳳尾”,絢爛雋永、值得回味。這樣的收束猶如好戲的完美落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繼續課后的探究。所以,在“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一課結束時,我讓學生繼續關注“釣魚島爭端”,并思考探究以下問題——“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應該怎樣理性愛國?”“解決釣島爭端,我為國家建言獻策”,從而讓學生獲得了推動力,自覺主動地學習。
其次,針對理科生政治不納入高考范圍的特點,關注他們與文科學生的差異,尊重他們的情感,釋放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使學生對政治課充滿向往,在課堂上能找到自信和尊嚴,從而愿學、樂學。作為教師我們最不能忽視和淡忘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真正意義的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還應關注情感、價值觀、信仰等,這對生命的完整性和豐富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政治課的功能和價值所在。
如在講授哲學“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奉獻的人是幸福”這樣抽象的理論對學生是沒有說服力的。我針對學生對雅安地震的踴躍捐款,以及他們對我縣一對罹患癌癥的夫妻給予的愛心援助作為切入點,引導他們討論“你幫助了他人,內心是什么感受?”把學生身邊的事生成教學資源,盡顯了政治課堂的魅力,它超越了知識和智慧,回歸人性,啟迪靈魂,是真正的生命課堂。
所以,真正適合的政治課堂教育,不僅是知識的課堂、智慧的課堂,更應是人文的課堂。政治課教學的功能,不僅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三觀”培養好公民,更應讓學生懂得尊重、公平、正義、民主、責任,這些普世價值,引領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讓學生認識到精神世界的真正自我,培養獨立人格,促成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要創造適合課堂,政治教師不僅要具備嫻熟且專業的知識,更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學中融入人性的溫情和力量,與學生一起成長,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氣息。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