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問題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文以“Inter未來教育”的理論為基礎,以《機械波》一章內容為例,對問題教學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對高中階段的問題法教學實施步驟和過程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教學法 問題情境 基本問題 章節問題 內容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45-02
中學物理教學法有很多種,如講解法、討論法、實驗演示法、習題練習法等,而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問題教學,從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了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為何要應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怎樣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結合“Inter未來教育”中學習的知識來總結筆者對此的認識:
一 問題教學法的重要性
著名哲學家迦達默爾論及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曾說過:“我們可以將每一個陳述都當做是對某個問題的反應或回答,而要理解這個陳述,唯一的方法就是抓住這個陳述所要回答的那個問題。”從這位哲學家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題對于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問題乃通向理解之門”這一說法。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陳述”,而沒有機會觸及這些陳述所要回答的問題。由于學生缺少機會將知識與具體的問題情境聯系起來,而且事實性知識也沒有為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提供必要的訓練機會。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具備豐富的知識,但卻缺乏解決具體情境中新問題的能力準備,更沒有發現問題的敏感和習慣。問題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人類社會的歷史正是
在不斷發現問題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上升過程中發展前進的。因此,我們必須將知識得以產生的“問題”還給學生。
二 問題情境設置的方式
問題教學方法有兩種基本模式:(1)教師通過教學設計,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思考、討論,然后教師進行指導和釋疑;(2)教師運用教學技術設計創設新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兩種模式在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交替使用。當然,具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則要視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學校的教學設施而定。
三 問題情境設置的原則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該用什么樣的問題來引導教學,才能使學生致力于揭示所學的內容呢?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問題情境需有一定的原則性。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和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2)必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3)要適合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問題情境的設置并不是越難越好,應當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水平。
此外,問題的提出應有明確的層次性,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跨度要適中。在教學過程中幾個問題的跨度不宜太大,缺乏思維的啟發性和針對性,一次向學生提出,易產生過頻過急的情況,使學生被動地跟著問題轉,不知所云,無從回答,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此時可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層層推進,逼近最后的結果。這一系列的問題要具有合理的遞進性和邏輯性,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能自己獨立的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并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探索和解決,能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知識建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 問題情境設置的階段性
由于在問題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設置出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按照這一系列的問題逐步討論、探究,直至得出最后的結論,這也是教學目的所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將問題的提出分為如下三個步驟:
1.基本問題
我認為每個單元學習前需提出一個能夠揭示出本單元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問題,這類問題不易回答但直接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思想和關鍵探究,我們可將這類問題稱為“基本問題”。
在《機械波》這一單元的教學前,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基本問題:(1)你看過錢塘江潮水嗎?你知道它的成因嗎?(2)你知道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嗎?
由此,我們可看出基本問題有著一定的穿透力和挑戰性,但卻不能作為我們具體教學的成功通道。對學生來說,這些問題可能過于廣泛及抽象,所以我們還需要提出具體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對于此特定單元的探究。
2.單元(章節)問題
單元(章節)問題主要是一組針對于具體的單元(章節)的主題及核心內容所提出的;它屬于開放性問題(意味著有多種研究和討論的線路),沒有一定的正確答案;它們的主要目的是引發學生討論、思考及提出新的問題。我們可將這類問題稱為“單元(章節)問題”。
例如,我在《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的章節中安排的單元(章節)問題有:(1)單棵水草為何難于擋住水波前進?(2)為什么會出現“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現象?(3)兩球相撞會怎樣?兩波相遇又會怎樣?(4)廣場廣播時,為什么有的地方聲音大有的地方聲音小?
從以上幾個提問可看出,單元(章節)問題是直接支持學習,并且都是生活現象或事實。學生為了自己能夠充分認識及解決這類問題,他們必須要認真觀察、探討這些現象或事實,由此得出些假設或發現新的問題,而不是得出預期的“答案”。
3.內容問題
經過單元(章節)問題的探究、解答后,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實驗或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由問題得出的推理、假設、結論及新問題來進行判定或給予啟示。
最后,我們可根據本章節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及主要內容結合課程標準提出具有歸納性、結論性的具體問題,我們可以從生活現象或實驗結果中直接總結歸納出其答案,而這些答案就是本單元(章節)中學生所必須要理解、掌握的內容。這類問題我們可稱之為“內容問題”。
例如,在《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章節中,其內容問題有:(1)什么是波的衍射現象?(2)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是什么?(3)波的疊加有哪些特點?(4)什么是波的干涉及干涉圖樣?如何對其分析?(5)產生穩定干涉現象、形成干涉圖樣的條件是什么?
循著“基本問題→單元(章節)問題→內容問題”的順序展開問題的提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高漲,所涉及的知識范圍逐漸縮小,問題的針對性越來越強,目標也逐漸明確。學生通過這三個階段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基本上做到了“現象→問題→結論”這一過程,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結論”,而是獲得了得出這個結論的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主動完成認知建構,才能真正獲得知識與能力。
以生活現象和科學實例為藍本而設計的大量物理實驗和習題,始終貫穿一條弘揚科學探索精神,展現科學創造魅力的主線。同學們正是在這種其他學科并不多見的全方位心理體驗中,產生探索求新的思想共鳴,獲得創新人格的進一步完善。正是物理學知識的這一特點,問題教學法是更適合于物理學科特點教學形式。
參考文獻
[1]查有梁.物理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