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育要以完美教育為中心,從而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以達到全面培養發展的人為目的。“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是音樂新課標提出的中心理念,與傳統的音樂教學相比,枯燥乏味則蕩然無存。
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們帶著濃厚興趣進入課堂,隨時保持學習音樂的積極心態,讓他們樂學、愛學,從而能更好地感覺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更能讓學生們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法是現代教學的一種常見的教學法。它是與音樂教學的特征相吻合的,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從而用歌唱、奏樂、動作等把它表現出來。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好奇、持久性差,教師就要盡量使課堂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學生喜歡表演,老師就可以對癥下藥,根據教學的需要和作品的實際內容,為學生提供表演的平臺,激發他們的興趣。
如在教授《我是草原小騎手》時,先播放大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片段視頻,再配上蒙古族長調,同學們通過觀看與聆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立刻對蒙古族有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他們來當蒙古族的小騎手、小射手、小摔跤手,通過表演,學生更加愛學、樂學,從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
在教學生認識打擊樂器堂鼓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創編了一首小兒歌。“小胖子,圓嘟嘟,我的名字叫堂鼓。別看我平時不出聲,拿起鼓槌咚咚咚!”這樣,學生通過這首兒歌,立刻對堂鼓有了興趣,也產生了好奇心。這時,我再讓學生拿著鼓槌親自來敲一敲,學生邊敲邊學,樂在其中。
二 啟發學生對美的發現,激發唱歌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老師們可以將一些課堂內容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像等展現出來,給學生們創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如教授《閃爍的小星》時,讓學生邊聽歌曲,邊看視頻,視頻中美麗的夜空群星閃爍,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夢幻世界,學生可充分想象,邊想象、邊表演,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演唱這首歌時,我充分發揮了老師的示范作用,因為老師給學生的感受是最直觀的,也是范唱所不能替代的。由于學生對這首歌比較熟悉,所以就喊唱起來。看到這種情況我靈機一動,就對他們說:“小朋友們,這首歌真好聽,老師也很想唱,老師唱兩次給你們仔細聽一聽,老師哪次唱得更好聽呢?”于是,我就唱了兩個不同的版本:第一次用比較直白的聲音演唱;第二次用比較輕柔的聲音演唱。學生馬上就分辨出來了。我馬上乘機引導:“好,那請你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唱一唱。”結果學生馬上就唱輕了,聲音的美感也就出來了。
唱歌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要啟發學生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去演唱歌曲。只有這樣,唱出的歌曲才能更動聽,更具有感染力。
三 關注和鼓勵學生個性的發展
兒童天性好動,喜歡表現自己,老師們可利用這一點在唱歌教學中加強音樂課的表演性和律動性的練習。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同,所以他們觀察和表現周圍世界的方式自然也會有所不同,老師要尊重學生們的不同思維,關注和鼓勵學生個性的發展,對有創意的動作給予肯定。
在教授欣賞課《動物狂歡節》時,我和學生一起制作了很多小動物的頭飾,然后讓學生自己帶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頭飾來扮演音樂故事中的小動物。表演前我先導入情境:“小朋友們,今天,森林里要舉行動物狂歡節,你們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動物來參加嗎?看!它們來了!”這時,音樂響起,學生一個個地進入表演場地。他們有的模仿獅子、有的模仿老虎、有的模仿小熊、有的模仿小兔子……音樂課堂上一陣陣歡呼雀躍,學生都沉浸在愉快的氛圍中。
四 自制樂器作伴奏
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樂器學生一定喜歡,讓學生們邊唱邊奏,肯定樂極了。學習打擊樂器的演奏,可以培養他們的節奏感和識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制作樂器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可以利用鐵絲將酒瓶蓋兒串在一起當串鈴;用易拉罐裝入沙子作沙捶;用兩個盒子對擊做小镲;用手甩報紙當銅鑼;用鉛筆敲桌子當小鼓等。還可以組織成一個小表演團,邊奏邊跳寓藝術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整個教室洋溢著幸福、歡樂、喜悅的氣氛。
總之,小學低年級學生有著較強的可塑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高度自由的思維空間,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音樂素質,對學生常懷一顆愛心和耐心,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享受!實現高效教學,造就和諧課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