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幼兒期正處于行為習慣形成的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促進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學習能力的發展及身心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幼兒期也是人生奠定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在幼兒期抓好對幼兒進行良好教育,會使其受益終生。
【關鍵詞】幼兒 培養 習慣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7-0164-02
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度。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學習、實踐和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不易改變,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就是指改變對事物的認識比較容易,而要改變多年形成的習慣卻比較困難。如何正確的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在關鍵期形成好的行為習慣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端正教育觀念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多少都有些“虎媽教育”的成分存在,很多家長都習慣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希望幼兒能達成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比如自己沒指望考上名牌大學,希望幼兒替自己圓夢。于是很多家長在幼兒剛上幼兒園時就開始要求參加各種培訓班,把幼兒玩的時間全部抺殺掉了,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早早就要求幼兒識得多少漢字,會背多少詩歌,數學會連加、連減等,“不能讓幼兒輸在起跑線上”是多數家長的座右銘。事實上很多家長的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是在拔苗助長,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甚至會貽誤幼兒的一生。幼兒未到學齡,如果被迫長時間進行讀、寫訓練,很容易導致其脊柱、視力出現問題;幼兒的智力水平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過早強制灌輸,是一種野蠻的摧殘;幼兒過早在分數的重壓下,經常在家長的呵斥、批評聲中度過,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心,也不可能充滿信心地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不止一位專家論證過,讓幼兒過早地學習小學知識,那么等幼兒上小學時,教師在講授相關的內容時,幼兒發現他已經會了沒必要聽,久而久之,幼兒的“老本”用完了,不聽課的壞習慣也養成了,這個幼兒成才的機會就更渺茫了,所以“搶跑未必會贏”。研究表明,幼兒應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培養思維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這種“隱性教育”對幼兒今后創新思維的培養,遠比通過機械記憶認幾個字、會唱幾首兒歌、學做幾道算術題重要得多。
二 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幼兒最直接的榜樣則來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長。蒙臺梭利說:“在幼兒的周圍,成人盡量以優美的語言,用豐富的表情去跟幼兒說話。”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和幫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就會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得到熏陶、受到啟發,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家長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幼兒的眼睛,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時刻給幼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古人云:“木匠的幼兒早識繩墨,兵家的幼兒早識兵器。”兒童時代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他們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由于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兒期,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誘導尤為重要。時常見到這樣的新聞:某富二代或官二代傷人后,卻還囂張至極,從后面的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富二代和官二代有這樣的舉動絕不是偶然:(1)2012年4月25日,江蘇鹽城當地論壇上一則帖子稱,阜寧縣一茶餐廳的老板娘被群毆,而打人者的父親為了不讓兒子進派出所做筆錄,竟當場宣稱:“我是人大代表,你們不能抓人,一切責任我來承擔。”記者調查發現,群毆老板娘周女士的一伙人中有阜城鎮城關村黨委書記陳乃前的兩個兒子。長子及其他人滋事后開溜,警察趕來欲帶走仍在現場的次子協查時,其父陳乃前掏“證”亮明身份,出面擔保兒子。(2)一位小學生做錯事,遭到同學的嘲笑,其父聽說后,氣沖沖地跑到學校:“打他,打傷了我出醫藥費!”說完,掏出幾張人民幣重重地摔在課桌上。不難想象,在這種近乎病態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幼兒,絕不可能養成良好的品行,更不能適應文明社會的要求,作為家長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不僅傷害了幼兒的心靈,而且還干擾了幼兒的健康成長!
而歷史上在群眾中有好口碑的名仕清官,都與成功的家庭教育分不開。少年時的林則徐就親眼看見父親林賓日把家里僅有的一點米,全都送給家貧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挨餓。父親還事先囑咐他說:“伯父來,不得說我們沒米吃了。”有一次,一個土豪想用金錢賄賂林賓日,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絕。還有一次一個富戶人家想重金聘林賓日去當家庭教師,林賓日一想到此人在鄉里的劣跡,便一口回絕了。父親的言行舉止,給林則徐以深刻的影響。后來,他在官場上注意了解民間疾苦,作風廉潔正直,不與貪官污吏為伍,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三 確定規范,進行系列化教育
3~6歲是幼兒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較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教育內容應做到系列化和常規化。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訂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幼兒們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守的一些規則,確定了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標準,平時,我們要求幼兒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凈”: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穿脫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領子。我們教育幼兒們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采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實施要持之以恒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家庭教育的原則,但關鍵是持之以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著名教育家周士淵先生分析,這21天是個平均數,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刻苦程度不一樣,所用的時間也不一樣。既然這21天是個平均數,那我們用一個月的概念更好記,而且更保險,所以“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應堅持不懈,直至成功。
首先,給幼兒制訂一些具體的目標,每天堅持去做,并及時鼓勵他們。其次,當幼兒堅持做一件事取得一定成效時,給予一定獎勵。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的,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者給幼兒做一個進步記錄。再次,從易培養的習慣開始,逐漸培養幼兒的毅力,這樣慢慢就可達到持之以恒。這是多數家長都理解和認可的道理,但真正實施起來并非易事,毛澤東同志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現在多數家庭都面對很大的工作和生活等壓力,很多培養幼兒的計劃開始都制訂得很完美,如堅持陪幼兒讀書、寫字、棋藝等,起初還能堅持幾個星期或一兩個月,可如果有幾天遇到加班或應酬之類的,那幾天基本沒辦法陪幼兒。而加班或應酬過后,多數家長很快就把給幼兒制訂的培養計劃忘得一干二凈,等想起來時,大多已經浪費了很長時間了。另外,平時星期一到星期五,由于要上班,生活也比較緊張且有規律,對幼兒的要求也較嚴格,但周末就不一樣,家長心情放松了,對幼兒的要求也隨之放松了,晚上幼兒要求玩電腦游戲,多數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關鍵是現在的幼兒非常聰明,特別會察言觀色,并且會總結經驗。第一周末玩了30分鐘的游戲,第二周末只要你稍不注意,他就有可能玩游戲達40分鐘,或者更長,時間一長,很多培養計劃在周末就被不知不覺地被沖掉了。所以家庭教育難能可貴的是持之以恒,不難發現,很多家庭的幼兒比較成器的,都是家庭教育年如一日的堅持換來的。
五 適當的鼓勵與表揚
目前,廣大家長都認識到賞識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注重通過賞識教育來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幼兒的自信心來源于家長不斷地激勵和表揚。當幼兒有了良好的行為方式時,作為家長應適時、適當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能使幼兒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感,從而強化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之,如果發現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家長可以適當采取一些懲罰措施,讓幼兒在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習慣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習慣。
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幼兒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贊,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凡是幼兒行為習慣好的、有進步的、改正缺點快的給貼上小貼紙以示鼓勵,促進其互相模仿行為。最重要的是家長必須事事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賞識教育不是一味地鼓勵,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地批評,沒有了規則,就沒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現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用精神去刺激幼兒,如果不加以引導,幼兒不知道被賞識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該賞識的地方被賞識,就會導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當,從而引發逆反心理。教育如同栽花,沒有規律地澆水、松土只能讓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長、有規律的撫育則會鮮花茂盛。因此,家長有必要放下家長的架子,拋棄家長式作風,成為幼兒的朋友,讓溝通成為一種習慣。
六 尊重幼兒,幫助幼兒樹立信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與其把兒童當做天津鴨兒填入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由地去開啟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我們在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培養團結友愛、勇敢誠實、講禮守紀等方面的教育時,往往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自信心,自信心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幼兒的自信心多數來自大人的肯定和鼓勵,家長在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教育方案中,應該用“跳起來摘水果”的方法。可多數家長對幼兒的教育通常是:寄予幼兒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不斷地給其施壓,幼兒為了家長的期待不斷地迎合,從而失去了自我。
七 結論
教育幼兒,一定要把培養好習慣放在重要位置,家長和教師更要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幼兒將來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人,實現與社會的良好互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引用一名人的話提醒望子成龍的家長: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里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而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在幼兒時期養成了好習慣,幼兒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會倍感輕松。
參考文獻
[1]孫云曉、張梅玲.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張愛卿.家庭學習指導[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7~8
[3]唐駿波.習慣主導人生[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7~1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