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勉
摘 要:“博客”、“微博”等新媒體互動平臺為普通民眾提供了交流和自我表達的可能,這種普遍參與的多元化意識形態正是“后現代主義”在當代生活的真實體現。面對“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和現代化高科技的碰撞,當代媒體人應當反思新媒體的設計方法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新媒體;表達;設計;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103-02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逐漸在當代社會中普及,讀者可以借助于網絡通訊快速、便捷地了解國內外的實時資訊。如今新媒體在新聞界已占據了重要地位,如何設計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媒體形態已成為當代新聞人思考的課題之一。
新媒體的設計問題不可以封閉和孤立的探討和研究,而是需要結合當代的社會意識形態去深入分析。在我國當代社會中“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文化思潮已逐步顯現,因此有必要結合“后現代主義”來反思新媒體的發展方向。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
對于“后現代主義”的認識和把握可以從“可性能”入手,這也是“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等意識形態的重要區別,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1.高度自由和創造的精神[1]
“后現在主義”對于“現在主義”以及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和批判,并辯證地從“現代主義”和傳統文化中吸取各種養料,因此“后現代主義”的高度自由精神首先并不是對于傳統的徹底否定,而是反思和辯證的包容、接受和利用。創造精神在于對一切固有形式的突破。為了追求高度的自由,“后現代主義”可以突破現在的學科劃分、固有的設計結構等外部障礙的約束,不斷創造新的設計構造體系。
2.社會全體民眾大膽表達自我的精神
“后現代主義”強調的自由與創造的權利并不局限在社會的上層建筑、知識分子,而是全民享有的自我表達的權利。因此“后現代主義”包容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豐富性和多元化特點。
3.不以自身為中心,也不以任何事物的存在為前提
高度的自由在設計學領域就是不隸屬或局限于任何風格或流派,因此從藝術設計領域分析,“后現代主義”設計與之前出現過的“裝飾藝術”運動、“現代主義”設計以及“國際主義”風格完全不同,嚴格意義上說它不能算一種設計風格,而是一種對設計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意識形態。“后現代主義”追求的可能性實質上是擺脫“現代主義”中各種固化的形式和表達中的障礙,使社會中的全體民眾可以更多地參與表達和創造。近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依然為消除形式上的障礙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而全民參與表達這一民主化思潮更使得“后現代主義”設計所服務的對象變得更為廣泛。
二、后現代主義與新媒體設計
“后現代主義”并不是虛無和空洞的,它對我們所生活的當代社會已經產生了很多的影響。在新媒體領域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設計和制作而成的“博客”、“微博”等互動交流平臺,為普通民眾提供了交流和自我表達的可能性,表達的手段不僅僅局限于文字的使用,圖片、視頻、音頻、GPS全球定位信息以及各種動畫圖標和符號都可以成為表達的新形式,表達和傳遞的內容也是更加多元化[2]。這種普遍參與的多元化意識形態以及全新的表達方式正是“后現代主義”在當代生活的真實體現。
高科技的發展為普通民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和表達自我的可能。數碼相機的發明使用戶省去了購買膠卷和照片打印的開支,增加了普通民眾參與攝影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更多數碼照片的最終載體并不是紙質的相片,而是運用網絡技術搭建的“微博”以及“個人空間”,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或是素不相識的瀏覽者傳遞著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表達和審美趣味。數碼攝像機以及隨之搭載的大容量存儲設備的發明和普及使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記錄下自己身邊的映像,國內著名的視頻網站“土豆網”更是提出了“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的理念,這是非常鮮明的“后現代主義”觀點,是未來新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
三、新媒體設計的使命
面對“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對新媒體產生的影響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當代媒體人有必要重新反思自身的使命和職責。以往媒體人通常是新聞的表述者和傳播者,而受眾人群只是新聞的讀者。然而在“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中普通民眾可以廣泛地參與到新媒體的創造和表達之中,他們既是新媒體的服務對象,又成為了新媒體的創造者之一。他們可以表達更為多元化的需求、個人情感和審美意識。他們不再滿足固定的讀者身份,而是希望新媒體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創造空間和表達可能。因此當代媒體人的職責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播咨詢,而是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突破固有形式,使人們更加廣泛地參與到新媒體之中;如何合理運用先進技術為人們的創造和表達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何運用造型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使普通人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創造出個性化、多元化的新媒體作品。
這些新的目標對當代新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當代媒體人的使命。
首先,當代新媒體人需要進行思想意識的轉變。
改變固有和慣性的思維模式,將新聞的“創作權”和“表達權”分享和交付給普通民眾。媒體人勇于從“臺前”走到“幕后”,甘做綠葉。從廣泛提供人們創造和表達的可能性出發,在新媒體形態的設計之初就需要思考如何為人們提供創造空間和平臺,而不是僅僅考慮如何完成新聞內容的表述。同時需要善于學習傳統文化,不斷從傳統藝術中吸收養分,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反思和創新。而不是盲目的否定和顛覆傳統。因為“后現代主義”具有豐富性、多元化的特點,所以需要當代媒體人注重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吸取,這其中也包含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反思。
其次,當代新媒體人需要善于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人們的創造和表達提供更多的可能。
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數碼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創造和設計開辟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如今不僅是PC終端機,更多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也被廣泛地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數碼技術的即時化、信息化、互動性等特點可以為新媒體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科技進步帶來的“可能性”將會為人們提供更多設計和創造的平臺,這也正是暗合的“后現代主義”的主要思想。
再次,增加對于普通民眾和微觀敘事的關注。
“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中往往包含了對于宏大敘事的不信任以及對于微觀敘事的關注[3],人們更加關注個人的成長、生活、情感、家庭等細微的社會現象,更加關注身邊朋友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因此媒體人也需要反思自己的關注對象,將自己的視野更多地投向普通的民眾。新媒體自身雖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但卻不能夠讓科技將一部分人邊緣化。當代新媒體的受眾者和參與者主要是熟悉數字產品的青年人,未來新媒體的設計應當使并不精通數字產品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也能夠突破科技的屏障,在新媒體搭建的平臺上自由地交流和表達自我。
最后,當代新媒體人還需要善于運用造型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為更多非專業人士的創造和自我表達提供必要的支持。新媒體的外在形式直接影響到其內容的傳播,用戶在審美享受中不僅更容易接受新媒體所包含的內容,同時也增加創造和表達的愿望。大多社會民眾并沒經過形式美和藝術設計的專業訓練,所以如果在完全沒有輔助和支持的情況下進行獨立設計是相對困難的,因此當代新媒體設計師應該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對于形式美的把握能力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和支持。支持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不拘一格的。新媒體設計師可以提供精心準備好的構圖模板,配色模板等設計元素,也可以提供多元化風格的設計范例,以引導人們去創造和構思。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媒體設計師的幫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他們還須明白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中設計師的職責是為他人提供更多創造和表達的可能性,因此輔助和支持不能成為代替他人去完成設計,否則就是剝奪了人們創造和表達權力。
四、結 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功能形態都發生了變化。在“后現代主義”意識形態下,新媒體服務于全體大眾,更重要的是普通民眾不再只是新媒體的接受者和閱讀者,他們也成為了新媒體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這是“后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征和未來新媒體的發展的方向。面對這一趨勢當代媒體人需要及時反思自身的職責和使命,將新媒體的設計觀點從我來表述和傳播轉變為為更多人能夠去參與表達創造條件。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需要當代媒體人能夠善于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以及自身在形式美方面的專業能力,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情感,為社會民眾快速、便捷地創作出反映人們各自使用需求、審美標準和情感表達的新媒體作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高宣揚.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涂光晉,吳惠凡.表達交流爭論整合——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變化與反思[J].國際新聞界,2011(5).
[3] 宋彥.新時期中國電影的現代性、后現代性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