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雷
(唐山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
甘雷
(唐山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在分析《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改革;實踐
自教育部頒布在各高校開設《信息技術基礎》以來,《信息技術基礎》在培養學生創新性、動手性以及與緊密與社會接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據“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計劃”的要求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總體目標,強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基礎作用,推廣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努力提高高等院校大學生的信息化學習素質,使學生在迅速發展的信息化發展中無時無刻的處于學習中,給學生灌輸終生學習的學習思想。以此來整體提高我國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所有的這些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促進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
我們應該認識到當今社會計算機技術已經從以前處理的單機少量數據發展到如今的以聲音、圖像等不同表現形式的聯網海量數據;另一方面, 國內工業企業已經陸續建立了計算機管理和應用信息系統,部分大型工業企業不同程度地實施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自身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數據采集技術、多媒體技術、Internet和網絡技術等[1]。顯然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高級人才,社會對他們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對本專業的知識的熟練掌握,而且應該具備對信息技術的扎實掌握以及應用。譬如需要對一些表格、文檔的處理,對一些軟件后臺數據庫的管理與一些前臺的軟件的簡單的程序編寫,對門戶網站的管理以及網站的分析和設計以及平時一些簡單的網絡的搭建等相關技術,因此,高等院校在計算機技術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是目前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
2.1教學內容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忽略了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內在聯系,往往是獨立的授課,脫離實際,因為在現在社會飛速發展中,各行各業已經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沒有將這些新問題解決,機械的背書,應付考試,缺乏實踐,與現代社會的需求脫鉤。影響了學生對信息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影響了教學效果。
2.2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單調
以往的教學都是釆用教師集中講課,機房集中實踐的傳統模式,教學方法單調,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對該課程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應用型課程如網站設計與建設等缺乏靈活的教學模式。
2.3實踐教學以及考核方式過于簡單
傳統的實踐教學大部分是設置一些驗證性實驗進行實踐。隨著我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注重創新和實踐,因此目前的實踐教學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另外傳統的考核方式只是單純的書面試卷,已經不能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改革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生評價等方面。
3.1教學內容的改革
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廣泛,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各學科課程內容的融會貫通,鍛煉學生發散的科學思維能力,幫助其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如在講授《信息技術基礎》的計算機硬件知識的內容中可以穿插《計算機硬件組成結構》部分內容。此外在講授課程時應注重各個章節的連貫性,在最后結束時使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框架。
3.2教學理念的改革
(1)教學對象的分類。首先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分類。由于新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這些學生在高中的信息技術教授的水平不一樣。所以在開學的時候通過摸底考試對學生進行科學分類。一般通過測試新生互相之間掌握的信息技術情況差距比較大。一般20%-25%對計算機認識比較差,65%-70%處于中等水平,只有大概15%左右的學生掌握情況較高。教學單位可以根據這樣的情況因材施教,可以按照這個情況把學生氛圍不同等級,在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的設計上合理調整,做到因材施教。(2)根據學生各個不同的專業,添加相關專業知識。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根據班級的系別以及專業不同,設置與之相關的附加內容。例如對文秘相關專業可以在實際中強化對表格、文檔的教學;對教師相關專業,可以加強對幻燈片的制作的教學;對計算機相關專業可以加強網站設計相關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一般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該專業的未來發展。
3.3課堂教學改革
建立“任務驅動”式現代化數字教室。信息技術課程除了在多媒體教室集中授課外,利用網絡教學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教師上課的時候可以利用自動錄播教室將該課程錄制并且上傳到校園網的精品課資源目錄下供學生點播。網上瀏覽在學習,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已經掌握的相關知識點忽略,對不明白的知識點可以反復多次的學習,根據自己的學習速度可以隨時快進、暫停、截取相關教學視頻。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隨時對學習內容、進度進行變更,帶著這些“任務”可以讓自己更加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可以對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提問,教師在收到這些學生的問題之后,除了解答之外進行教學反思,把這些問題看成是自己的“任務”,在這些 “任務”驅動下,教師要積極做出調整來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
3.4實踐教學
信息技術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過該課程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實驗設置上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課程設計,減少一般性操作實踐項目。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課題,經學校、團委立項資助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在老師指導下,獨立查閱文獻、確定研究方法、設計研究方案。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還能夠鍛煉學生承受困難和挫折意志,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3.5考核方式
平時成績:由平時的出勤率和作業及實驗組成。作業形式可以是紙質作業(如進制轉換)、電子作業(如,使用Wo r d 軟件制作一份個人簡歷)。獲得的分值+考勤獲得的分值,共計10 分。
實驗成績:在實踐教學環節,每次實驗課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給出相應的評價,合計20 分。
期末成績:上機考試, 70分。
通過對《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改革,主要是讓學生真正的在練習中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調動了學生、教師的積極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夏秀娟.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改革[J].文教資料,2006(08):95-97.
作者簡介:甘雷(1981-),男,河北唐山人,碩士,實驗師,從事計算機實驗教學工作。